顯示具有 資訊組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資訊組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Accounting for users' inflated assessments of on-line catalogue search performance and useful

 

AuthorCharles R. Hildreth


TitleAccounting for users' inflated assessments of on-line catalogue search

performance and usefulness: an experimental study


CitationInformation Research, 6 (1).2001


Summary


    使用者在使用線上目錄等電腦檢索系統時,往往在檢索結果不佳時,依然表現出高度的滿意度,此為誤判現象(false positive)。使用者導向的研究方法的基礎建立於使用者是檢索結果的最佳判斷者的假設上,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視檢索結果品質及系統效能彼此間的關係。  WEBOPAC的易於始用性往往較為受使用者關注。本實驗比較WEBOPACETEXT-OPAC間的檢索效能、好用度、系統實用性、成功檢索。旨在討論以下問題:1.使用者為何經常過份評價OPAC.2.什麼會影響使用者對於檢索效能、好用度、系統實用性的判斷3. 檢索效能、好用度、系統實用性與檢索結果的關連4.使用者的特性與檢索效能、好用度的關連5.檢索介面與檢索問題難易對於成功檢索的影響6.檢索問題難易度的影響7.WEBOPAC的好用度會不會不受檢索問題難易影響8.誰能從新科技獲益?


    CRANFIELD實驗建立在兩個假設上1. 認為使用者想要檢索到大量的相關文獻同時拒絕大量的不相關文獻2.文獻的相關是客觀的。但是其以回現率及準確率評估系統屬於系統導向的研究方法,並沒有考慮到使用者互動的問題。而其後的COOPER提出效用的概念用來評估系統,此則是使用者導向的開端。Soergel認為使用者可能因為不佳的結果而產生滿足,因此效用不足以評估系統。Tessier則指出了滿意的四個面向:1.使用者的主觀經驗2.圖書館整體3.參考服務4.個人與圖書館的互動。DeloneMcLean指出六個反應系統效能的因素1.系統品質2.資訊品質3.使用4.使用者滿意度5.個人影響6.組織影響(系統效能的多面向)。當前利用登錄檔分析、調查表、面談、錄影觀察以及傳統的回現率及精準率來評估系統。滿意度因為其高度的變動性在測量上也相當困難,而且各家研究者之間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使用者特性也常被忽略。Applegate指出了誤判現象,其將使用者滿意度分成三種:1.物質滿足2.情緒滿足,前者可以透過回現率及精確率計算,而後者則是使用者主觀的表達。在線上目錄出現之後,研究發現使用者經常滿足於不佳的檢索結果。


    本實驗比較兩種不同介面的OPAC,一為GUI/WEB,一為TEXT/MENU,並將檢索任務難易度分為簡單/難兩種,將實驗對象分成四組,各為GUI/簡單、GUI/難、TEXT/簡單、TEXT/難。OPACuniversity of tulsa的館藏目錄,兩者只有介面上的差異,擁有相同的資料庫及索引。每組實驗各有十六人要完成十六種主題檢索。使用者事先並沒有經過任何訓練。使用者必須將所檢索到的索書號記錄在工作單上,並在檢索完成以後填寫問卷。問卷是為了調查系統好用度、實用度、檢索結果滿意度,其使用4-5點的likert scale來進行填寫,同時包含了使用者基本資料。


    實驗假設:1.WEBOPAC的檢索效能會比TEXTOPAC來得好2.簡單檢索的效能會比難的檢索效能來的高,無論是WEBOPAC/TEXTOPAC3.使用者滿意度會反映在檢索滿意度上4.系統好用度等非檢索效能因素會影響使用者的滿意度5.WEBOPAC會比較好用6.WEBOPAC會比較有用7.WEBOPAC的檢索滿意度會較高8.檢索難易度會影饗系統好用度9.檢索難易度會影響檢索滿意度。


    檢索評分由專家重複檢索一次問題集,決定所有相關的書目,並將實驗之檢索結果分為相關(2),可能相關(1),不相關(0)


    實驗比較了四個獨立變數1.檢索結果2.檢索滿意度3.系統好用度4.系統實用性


    檢索滿意度與系統好用度、系統實用度有所關聯,系統好用度與系統實用度也有所關聯,因此可以推論系統好用度以及系統實用度比檢索效能對檢索滿意度有更大的影響。


    本實驗著眼於1.獨立變數(介面以及檢索難易度)與相依變數(檢索評分、檢索滿意度、系統好用度、系統實用性)的互動2.相依變數的關連3.使用者特性與相依變數的關連。而實驗結果指出1.檢索難易度較系統介面對於檢索結果有較大的影響2.WEBOPAC有較高的好用度3.檢索滿意度與檢索結果及系統實用度無關4.網路搜尋經驗會影響檢索滿意度及系統實用度5.檢索效能對於檢索滿意度的影響很低6.系統好用度及實用度會影響使用者滿意度。


    檢索難易度及檢索介面都會影響檢索效能,而系統介面決定了系統好用度。其次,檢索效能對於檢索滿意度的影響很低。WEBOPAC比較容易使用並且成功檢索,這可能部分說明了使用者為何經常產生誤判現象,滿足於不佳的檢索結果。


    而前述之假設可在此驗證:1.WEBOPAC的檢索效能會比TEXTOPAC來得好:可能2.簡單檢索的效能會比難的檢索效能來的高,無論是WEBOPAC/TEXTOPAC:是的3.檢索效能會反映在滿意度上:不是4.系統好用度等非檢索效能因素會影響使用者的滿意度:是的5.WEBOPAC會比較好用:是的6.WEBOPAC會比較有用:可能7.WEBOPAC的檢索滿意度會較高:不是8.檢索難易度會影饗系統好用度:是的9.檢索難易度會影響檢索滿意度:不是。


    實驗的對象並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可能無法在另一個社群呈現相同的結果。檢索結果的評分化,本質上是相關的判斷,但是並沒有考慮到未被檢索的相關資料。系統好用度與系統實用度必須要擁有不同的測量方式。必須發展出測量滿意度與檢索結果和檢索效能


心得:


    一般而言,滿意度應該與檢索結果品質畫上等號,越高的滿意度就代表了越高的檢索品質。本文的觀念對我而言無疑是一個嶄新的思考角度,其實驗證明了使用者滿意度與檢索品質其實只有低度相關,相反的,影響滿意度的因素反而是非檢索功能的層次,例如好用度以及實用度。本文所指的誤判現象在電腦科技發達之後更為明顯,使用者往往因為電腦圖形化介面的親和力、直觀性而過份評價其功能。於其中應該思考的是系統的本質,以其使用者需求的本質。發展出可以客觀評價系統且能兼容使用者主觀判斷的評估模式對於系統評估而言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Metadata Interoperability and Standardization: A Study of Methodology

 

AuthorChan, L. M., & Zeng, M. L.


TitleMetadata Interoperability and Standardization: A Study of Methodology, Part I


CitationD-Lib Magazine, 12(6),2006


Summary


    在數位圖書館及機構典藏的快速發展之下,METADATA的種類及標準也亦趨多元。METADATA的多元複雜性造成了使用者的負擔,應該研究其互通性讓使用者可以一次就完成其檢索工作。


    METADATA規格是為了描述特定資源的架構,而METADATA元素集有兩個基本的元件:1.語意上的:元素本身的意涵2.內容上的:元素的值。多數的METADATA標準僅提供了元素集,並沒有提供METADATA的編碼格式。


    互通性是指系統間彼此可以無損失的交換資訊,這是在發展METADATA時極為重要的原則。使用統一的METADATA標準可以提供最大的互通性,圖書館所使用的MARC即為一例,但是這只能在一開始進行數位圖書館計畫時實施,一但各界自行發展之後,各種因應個別團體需求的METADATA也就如雨後春筍般而建立。


    在應用METADATA時則有四種方式a.建立標準並紀錄之,應用在一個或多個計畫b.建立以多個標準為基礎的個人檔(profile),以其元素集紀錄之。c.多個資料庫以多個標準間的元素比對的整合方式交換紀錄。d.儲存庫自行應用新的標準個人檔來合併既有的多種紀錄。實作互通性有三個層次:1.標準層次2.紀錄層次3.典藏層次。而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關注焦點:1.標準層次-關注於標準中的元素2.紀錄層次-關注於元素間的映對3.典藏層次-關注於將字串值與特定元素連結。


    以標準層次來達成互通性有幾個方向:1.衍生:從既有的標準改良之以符合自身的需求,可以保持架構基礎的一致性,翻譯、簡化、增修均屬之。2.應用個人檔:在一既有之標準下應用個人檔來滿足同一團體間不同的需求,即是在既有的框架之下重新定義元素,可以維持一定的互通性。3.交流:複製既有標準的元素或映對之,讓兩者間的元素語意可以互相對照。而其問題在於元素間的關係,如一對多、多對一、一對一、一對0等。4路由交流:在多種標準互相交流時,會產生複雜的映對工作,而路由交換則是以映對路由標準來減輕此一工作。即是各標準只映對路由標準。5.Metadata框架作業:在METADATA山頭並立時,透過框架作業可以達成有效數位保存,其目的在於將各個標準之元素分類以有效聚集類似的元素。6.METADATA註冊:確認並登記既有之標準,如此可避免疊床架屋的標準發展以及增加現有標準間的互通性,可分為1.跨領域註冊2.主題領域註冊3.特定計畫註冊4.特定標準註冊。


    在網路時代,維持標準間的互通性將更為重要。.記錄層次廣泛的轉換紀錄、重複使用記錄、整合記錄。典藏層次則是透過OAI協定來統整紀錄。


Comment


    本文認為METADATA間的互通性是目前發展METADATA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的確,因為每一個團體對於著錄資訊的需求都不一樣,因此都會發展出各自的標準。但是屬性相近的團體發展類似的標準則會有疊床架屋的資源浪費,所以加強不同標準間的互通性,對於資訊的組織會更為有效。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Being a Librarian: Metadata and Metadata Specialis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這篇超嘴砲 嘴砲到我念完不知道自己在念什麼



Author
Calhoun, Daren.

TitleBeing a Librarian: Metadata and Metadata Specialis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itationLibrary Hi Tech, 25(2): 174-187


Summary


    本篇文章以以下面向討論:1.科技驅動的研究、教學、學習環境2.去中介化3.全球性指引4.使用者偏向取用網路及多媒體資訊。


    Choo指出大學的知識傳播社群是由領域專家、資訊專家、科技專家三方面所構成,其內的資訊網路過程為資訊的取得、產生、組織、傳播、使用。領域專家產生及使用資訊。資訊專家了解如何取用、組織、選擇資訊,並使其易於取用,同時提供教學支援。科技專家則是運用科技來建立保存資訊的設施。但目前的社群將從機構導向轉變成學科導向。


    主宰圖書館員的核心概念有二,一為圖書館只是倉庫,二為圖書館是引導使用者取用資訊的中心。而越來越多資訊計畫顯示出圖書館員在其中的重要性。


    研究指出使用者越來越依賴線上資源,並且希望能在原地完成工作。圖書館將會轉變成資訊集散地,提供電腦設備的開放空間。使用者在網路上利用圖書館取用資訊的比例低於使用非圖書館管道(搜尋引擎),因此圖書館的檢索系統必須要更為容易讓使用者使用,同時必須能夠將館藏及服務可視化,使其能夠呈現在使用者眼前,而非繁複的檢索。越來越多的紙本館藏最終只能被儲存而無法被瀏覽,必須能夠提供虛擬瀏覽的功能。另外圖書館必須組織沒有結構化的資訊,必且與其它的社群密切合作。


    阮岡納桑的圖書館五律中的節省讀者時間一直以來被圖書館奉為圭臬。OCLC的合作編目大量的降低了MARC編目的成本。而圖書館目錄是描述性的METADATA,但是其他諸如版權、科技、架構、管理、評價、保存、連結等其他資訊目前也是使用者需要的。Herbert認為傳播的單位為包含非文字資料的複合物件以及建立更為彈性的學術交流系統。METADATA必須要能夠重複使用。編目館員必須具焦於能夠提供的服務而非所使用的方法。


    圖書館不該只是一個容器,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建立一個廣大的檢索系統。正如同編目館員發展了卡片目錄,METADATA專家應該要發展出屬於此一時代的工具。新時代的METADATA專家應該要投入檢索系統的開發,研究METADA的再利用,利用出版商提供的資訊自動編目;積極參與大學知識社群;以科技為導向的研究;去除圖書館的中介角色,將資訊系統變得更容易使用;建立全球的資訊地圖。


    圖書館的過度分工,造成工作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侷限了思考的角度。館員必須要以全觀的角度來思考圖書館業務才能夠有所創新。另一方面,館員必須具有基礎的電腦能力,如此才能與電腦專家進行溝通。網路的發展對圖書館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圖書館員必須要視其服務社群來提供容易簡單取用的學術性資源。


心得:


    本文旨在闡述在快速變遷的網路時代裡,圖書館員應該如何應對趨勢的變化。其中強調了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資訊專家(圖書館員)在其中扮演的相當重要的角色。雖然知識的生產看似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有效的取用的話,那麼再多的知識也是枉然。在網路時代裡,圖書館員不應被資訊的洪流所沖垮,而是要從中發現機會,從而創造圖書館的新價值。使用者雖然喜歡直接使用網路上的資源,但館員所能提供的是經過篩選、組織過後的資源,勢必能夠提供使用者較高的使用效率。圖書館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和GOOGLE與之抗衡,而是與GOOGLE做出差異化,才能找出生存之道。正如文中所提到的,針對目標族群的資訊需求進行分析,提供準確的資料,發展標準化的METADATA,正是圖書館未來的走向。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Authority Control in the Context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 in the Electronic Environment

 

AuthorGorman, M.


TitleAuthority Control in the Context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 in the Electronic Environment


Citation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38(3/4): 11-22


Summary


    編目紀錄由三個部份組成:1.檢索點2.書目描述3.所在地。檢索點引導使用者利用紀錄,書目描述幫助使用者決定是否使用該資訊,所在地則讓使用者可以取用該資源。權威控制關注於檢索點的部份。


    檢索點有兩個功能,其讓使用者找得資訊,並聚集有相同特性的資訊。後者透過字彙控制來達成此一功能(劃一提名)而權威紀錄有以下功能:1.紀錄檢索點的標準形式2.確保使用相同的檢索點來聚集所有的資訊3.提供標準的書目紀錄4.紀錄決策、來源、檢索點5.紀錄所有形式的檢索點6.紀錄既有及其他使用標準檢索點以提供編目者規範。


    線上目錄的權威控制較卡片目錄的權威控制更為詳盡,其必須包含1.標準化的檢索點


2.「見」的所有形式記錄3.「參見」與其他連結的所有權威紀錄4.標準化檢索點的來源5.詳列既有以及其他使用的標準形式。


    因為沒有跨國際的編目規則、分類法、標題表,編目者可能因為時地的不同,而製作出形容相同物件的完全不同的紀錄。在編目時必須考量以下資源:1.現有的國家及地區權威紀錄。2.可應用的編目規則及標題。3.要編目的文獻4.參考資源。而各個資源有其重要性,因此不能有所偏頗。


    METADATA提供非圖書館人員一種較為簡便方式處理網路資源的檢索性,並且擁有不錯的準確率及回現率。而MEATADATA既不是完整的編目檢索系統,也不是全文檢索系統。其最後在任何規模的資料庫中均無法成功展現。


   OCLC研發出的DUBLIN CORE,擁有與MARC匹配的15個欄位,其擁護者認為DUBLIN CORE可以描述所有MARC內的特性,並且由於其簡單易懂的欄位,可以將編目工作交由非圖書館員處理。但忽略MARC本身詳盡描述資源的本質,而視其為無意義的反覆著錄。


   MARC是一個處理書目紀錄的框架作業,書目紀錄的內容則是交由AACR2LSCH等規則來處理。有的人認為編目只是辨認書目紀錄的元素而沒有處理書目紀錄的內容,但是書目控制最重要的是內容的分析以及控制分析過後的結果。把編目當做單純的填入工作,並認為DC可以用15個欄位取代MARC格式,其實是不智的。


    DC並沒有做字彙控制,因此它會因為字詞數量的無限膨脹,造成檢索效率的低落,所以在任何規模的資料庫都是無效的。即便其資料庫規模已足夠檢索,但也比不過全文檢索的搜尋引擎。


    檢索系統均由準確率及求全率來評估其效能。沒有字彙控制的搜尋引擎往往提供的是大量且不相關的資訊。必須透過檢索點控制來聚集有相同特性的資源。有權威控制的系統往往比沒有權威控制的系統好,但是權威控制既耗時又昂貴。


    必須要放棄認為METADATA在資料庫中是有用的以及擴充METADATA去符合書目紀錄。而參與METADATA制定的團體機構目前的困難最主要在於沒有準則可以參考,沒有標準的資料庫只是沒意義的無限擴增。網路資源編目的問題在於1.資源的價值2.資源在編目後的保存。


   UBC的計劃是文獻只在來源地編目一次,然後世界各地便可以取用該紀錄。其困難在於缺乏國際性的編目規則及權威控制。而解決方法其一為製作跨語言的檢索點編目規則,其必須要超脫文化因素而僅包含最廣層面的規則。其二為建立全球性的權威紀錄,以數字辨識作者、共同作者、劃一題名、主題。在檢索時以數字連結權威紀錄,展現所有相關的權威紀錄。全球性權威檔實現了符合編目規則以及貼近文化或語言現實的編目紀錄。


   權威控制是圖書館服務中最重要的一環,它是書目結構中最基礎的部份。


Comment


    本文強調的重點在於權威控制,其認為沒有字彙控制的系統沒有辦法提供使用者有效的檢索,並在文末提出了全球性權威控制的實作方法。而目前RDA的制定,即是以跨文化、語言的角度發展,正符合文中的全球性編目規則。


    但是網際網路資源的編目一直以來是個爭議不休的題目,圖書館員一直在編目與不編目之間擺盪。而除了以傳統編目的角度思考著錄網路資源外,目前語意網發展,其目的也在於整理網路資源。其概念在於建立一包羅萬象的知識本體,透過索引典等詞彙控制,將所有的資源歸類於其下,並以電腦自動化的方式完成。此一觀點脫離了編目與否的問題,而將資訊的組織交由電腦完成。不過其概念也是本於字彙控制,與本文之觀點正不謀而合。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Modeling Subject Access: Extending the FRBR and FRANAR Conceptual Models

AuthorDelsey, Tom

TitleModeling Subject Access: Extending the FRBR and FRANAR Conceptual Models


Citation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39(3/4):49-61


Summary


    FRBRFRANAR的模型雖然有涵蓋主題的概念,但是並沒有完整的呈現在書目紀錄或權威紀錄中所產生的主題關係。必須對其實體、關係、特性做進一步的檢驗。


    必須重新檢驗三個主要目標:1.確保實體範圍包含了所有可以視為「主題」的物件。2.確保實體屬性有適切的涵蓋性。3.確保模型能夠明確且務實的呈現書目紀錄中主題取用點的關係。實體定義有兩個主要的問題1.實體是否足夠完整包含所謂的主題世界。2.實體的分類呈現是否適切且有意義的澄清書目紀錄間的關係


以下將以計畫與FRBRFRANAR的實體間做比較。


    將實體劃分為三個原始概念:1.感知的(percept)2.認知的(concept)3.多重的(關係) (relation)。而感知之下又分為生命的(生物)及非生命的(),關係之下分為動態事件及固定狀態。FRBR模型中缺少了中的固定狀態的實體。而FRBR中的物件必須定義的更為明確來包含所有可以感知的東西。


FRBR中有很多過於粗分的實體,相較之下之實體定義較為詳盡。必須重新思考FRBR中實體的劃分。


實體中的屬性代表了檢索點。在FRBR第三組實體中,concept, object, event, place均只有被定義一個屬性而已。


FRANAR中,提供基礎檢索點的元素被劃分為name實體。而與FRBR實體連結的屬性集也為了使用者的辨識性而有所擴展。而其中觀念的類型、物件的類型必須要反映出在索引典、分類法中的階層關係。而這些附加屬性又可以利用既有實體間的屬性。若FRBRFRANAR要重新定義實體時,其屬性也必須詳盡的定義。


FRBRFRANAR定義的關係有兩種層次,一為不同實體間的一般關係,二為相同或不同實體間的特定案例關係。前者必須要思考實體間的主題關係。除了”XX的主題是…”的概念,主題關係包含了更多廣泛而鬆散的關係。以主題取用連鎖的附加屬性必須在模型中呈現。例如反映索引典語意的上、下位詞的關係。因此必須明確區分對等以及階層或連鎖的關係。對等關係反映的是對於特定實例的血緣關係(如索引典中的見(see))。階層關係反映的索引典中的上下位詞的概念。FRBRFRANAR中的部份關係在階層關係中是有效的。而連鎖關係反映的是索引典中的參見以及相關詞的概念。其處理的既不是對等關係也不是階層關係。若要呈現連鎖關係,必須決定是否以單一分類或是多重分類處理。同時必須要更為詳盡的區分實體間的連鎖關係。


從資料模塑的觀點而言,有兩個重要的問題。其一為如何呈現在特定脈絡中的語句關係。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定義及分類多種的語句關係。


擴充資料模型是很複雜的作業,必須囊括多方的專家才有可能為之。同時必須與其他非圖書館社群互相交流才能完善的分析資料模型。


心得


本篇文章以主題分析的角度切入FRBR的資料模型,突顯了在第三個實體組concept, object, event, place屬性較為不明確。而也進一步指出唯有清楚定義該組實體,並且分析其之間的關係,才能提供使用者適切的檢索點。在RDA中,權威控制已改成了檢索點,標示出權威控制的意義,也就是提供使用者檢索的功能。權威控制的目的在於維護標目的一致性以及建立標目之間的參照關係,必須透過定義第三實體組的關係才能達成此檢索功能。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The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in Library Classification Schemes

我的研究所第一次熬夜經驗獻給了這一篇



莫名奇妙



又再一次的証明口語障礙之牆


logometic...ㄎㄎ the term is 決定可說與不可說的社會結構


AuthorRafferty, Pauline


TitleThe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in Library Classification Schemes


CitationKnowledge Organization 28(4): 180-191


摘要:


    圖書館分類法是以人為中心用來描述所有的東西的


   一般的分類法是關注於將知識應對成個別的主題。而一般分類法由大類、標記以及索引所組成。標記是一種基於自然語言的符號語言。Berwick認為圖書的編排是人的天性,一如秩序是天堂的第一條法律。十九世紀末因為知識的多產造成分類法的大量出現,如DDCUDCCC。而其用意在於取用書籍的知識及相信科學價值,並多強調實務運用。UDC的編者亦言UDC並非是知識分類的哲學或是學科重要性的排序。而其本身卻是基於DDC從培根的知識分類架構所延伸而來。Berwick認為分類系統是建立於哲學之上卻一直強調實務上的運用是矛盾的。


    而分類法分為以有形上學基礎的DDC以及為了實務方便的法國系統。而就算是沒有理論基礎的分類法也是建立於某種世界觀之上。事物並無法全然的隨機排列。其排列會基於傳統上的認知而給某些類別較為崇高的概念。其往往反映了物質社會的架構。而大類應該有以下特性:1.必須是建構的2.理想性而非代表性構成自然世界3.基於歷史的。


    大類一般是基於思想體系建構的,並不是物質世界的符號呈現,而分類法的建構往往是基於文化政治因素來決定大類以及細目的重要性。分類法會因為社會的變動而有所改動而反應現實。特定學科及論題的處理便是主題的時間變化。DDC對於小說的處理是以歷史及地理來分類的,並沒有進行內容或主題的分析。但是最近的檢索系統已經開發出小說的內容分析等功能。而AMAZON.COM對於小說的檢索提供了書目以及書評的功能顯示出社會對於小說的觀感上的改變。


    圖書館員經常強調分類法的實用性,而實用性的定義相當不明確。杜威雖然基於實用主義建立DDC,但它仍有些部分是其於知識上的哲學。


    DDC是從HARRIS反轉培根的知識體系的分類法為基礎而建構的。其類目並沒有呈現當代學科的性質。即使是實用的分類法也是基於某種哲學的基礎而影響其對於類目的關係。其強加並合理化其世界觀,讓使用者不用經過長考才能取得資料。但是必須透過其世界觀來搜尋資料。


    Bliss是以學術性一致來訂定大類,其認為反轉培根的知識體系沒有哲學概念,因為主要的科學已經分散開了,其同時批評DDC註記的低經濟性跟複雜性。其認為圖書館分類法不能只基於實務需要,其必須要具有教育功能,透過了解知識的關聯可以理解整個世界。他認為分類法必須與學術具有一致性。他認為定義明確的分類表會與時俱進,不過在後解構主義社會中將不易達成。


    DDC的流行在於其標記使用阿拉伯數字的概念。Paul Otlet Henri La Fontain關注於將語言轉換成國際語言。而阮岡納桑則是想要將個人認知的語言轉化成單純的符號語言。分類標記的翻譯是符號學的案例。Sassure Peirce把符號當作語言分析的基本單位。Sassure認為符號是由意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兩部分所組成。意符是符號的語音形象;意指是符號的意義概念部份。由兩部份組成的一個整體,稱為符號。而Peirce則認為符號包括代表項(representamen)、指涉對象(object)和解釋項interpretant) 所組成。而圖像符號可分為象徵性符號(Symbol)、指示性符號(Index)、象形性符號(Icon)。圖書分類標記法通常使用已經具有其他意義的符號。如阿拉伯數字、希臘字母。


    國際十進分類法由Paul Otlet Henri La Fontaine製作,以DDC改良並使用分面組配式分類法。Otlet認為他的分類語言可以呈現原始文件的核心理念。


    阮岡納桑的冒號分類法使用人(關鍵系統)、事(材料)、能量(過程與操作)、空間、時間,即為「PMEST 來標記。而他認為封閉的列舉式系統只適合用來描述固定的知識如古希臘哲學,並不適合當今變動成長快速的知識。他認為他的標記語言可以表示可以意會不能言傳的概念。


    當前超文本的出現再一次挑戰了知識組織,同時知識的架構也從既有的樹狀結構轉變成了樹根結構。


心得:


   本文敘述了分類法的知識呈現的過程以及原理,透過閱讀此文可以讓人再一次重新思考分類的目的是什麼,甚至進而思考資訊組織的概念及目標究竟是如何。


   本文充斥了大量的哲學術語,對於理解上確實造成了部份的障礙,但是對於其所欲闡述的概念仍能有個模糊的概念。


   基於對於本文的理解,讓我體認到自己對於其他學科認知的不足。很多的概念都是我未曾接觸過的,必須要做進一步的閱讀才能從中有所收穫。在現階段而言,本文對於我而言難度有些偏高。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Relationship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An Overview

  TitleRelationship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An Overview 

AuthorGreen, Rebecca.


CitationRelationship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2001(pp. 3-18)


摘要:


    實體是現實最基礎的單位。關聯則是多個實體交互作用的結果。沒有任何實體是單純的。在說明關聯之前,必須要先定義關聯的範圍以及關聯的本質。我們使用抽象關聯來建立資料模型,以具體關聯來記錄資料。


    參與關聯的實體數量稱為元數。二元關聯的規律性相當吸引人使用,卻無法重新建構原始的多元關聯。大多數的關係都是不對稱的。如此的不對稱性意指必須說明參與關聯的實體。關聯參與者必須有序的或是以標籤來連結其與關聯的角色。


    二元關聯可以有:111對多、多對多關係。二元關聯亦有交換率a(b+c)=ab+bc


    決定關聯的語意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而方法有四


 1.不分析語意,由列舉參與實體或參與類別來構成其關聯。參見、相關的使用即此一概念。  


 2.接近式關聯


 3.替關聯命名


 4.用正式語言提出關聯的語義。


    關聯的清單應該用開放的以及封閉的類別來處理,前者為非列舉式,後者為列舉式。封閉類別包含了階層以及對等的關聯,開放類別則包含了結構關聯。


    必須關注參與的實體以及關聯的語意。並無法從定義的封閉關聯類別去推測開放類別的範圍。關聯的種類並不是一體適用的。關注知識組織中實體的類別及其關係較為有效的方法。


    知識組織中的實體有整體、書目單元、主題、觀念、字詞、知識、使用者。而其關聯為


 1.知識紀錄單元


 2.內部文本與外部文本關聯


 3.主題關聯


 4.相關關聯


    在抽象層次,必須要思考需要辨識的實體類別以及類別之間的關係。O’neill(1989)提出了作品、文字、版本、刷次、書等五種實體。其藉由1對多等實體連結反映了一種階層式的關聯。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關聯都是1對多的階層關聯。而IFLA則提出了作品、出版版本、載體版本、單件的書目實體。


    書目間存在著一種遞迴關係。而牽涉內容的書目單元間也存在著遞迴關係。


    一個特地作品的內容版本,其內部結構可以由章節不斷分解成更為細小的單元直至一字一句。


    載體版本間的引用關聯與其主題間的語意關聯具有相似的關係,如此可以改良主題檢索的方法(如主題索引以及關鍵字搜尋)Trivison(1987)發現有引用關聯的文件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其語意侷限在特定的相同詞彙上,忽略的同義的語意關聯。


    超文本連結與引用關聯式相似的,其不同點在於實做的方式。後者只能間接的引用,而前者可以直接的連結。而其思考面向為詳盡的分析來源以及目的地的語意關聯對使用者是否有益?以及連結種類是否可以自動產生?Trigg(1983)的研究分析了超文本連結的種類,多數與前所提到的關聯相似。Parunak(1991)則將連結分為關聯的、聚集的、改編的三種類型。


    主題檢索的困難在於文獻的多主題性以及使用者難以定義符合需求的主題和無窮盡的主題量。觀念是主題的基礎,所有的索引語言都說明了觀念的範圍以及關聯。決定適合的主題詞是主題關聯最常被應用的部份。這也開發了研究哪些關聯可形成複雜的主題的領域。


    相關關聯表現的是使用者與其需求以及與需求相關的資源的關聯。從使用者的角度和資源的層面建立相關關聯。雖然話題性並不是產生相關時重要的條件,但其仍是決定相關時很重要的一個層面。


     知識組織中的關聯是複雜的,處理關聯的需求來自於爆炸的資訊以及持續自動產生紀錄的結合。人類理解的關聯並無法與電腦分享。表現以及運用關聯可以提高檢索系統的品質。但最終的問題是,如果可以合理的解釋資源的相關性,那麼高品質的檢索卻是來自於仍有未被檢索到的相關資源。





心得:


    我對於關聯的概念大多數來自於資料庫課程,兩相對照之下並無太大的不同。關聯的分析最主要也是要增加提供使用者的資訊。一如IFLA提出FRBR的資料模型之後,其便可以展現出作品與作品間的書目關係。


    除了作品之間的關聯,分析引用以及連結的關聯可以提供使用者更加精確的選擇其所需的資料。而主題關聯的研究則可以呈現一主題的學術脈絡。相關關聯的研究則是以使用者滿足需求與否來決定其關聯。


    通篇而言,個人只對於書目關聯的部分較為理解,其餘如主題、相關、連結等的關聯研究,也許是由於對原文上理解的錯誤,又或是其概念太過抽象,並無法確切理解其研究的目的以及最終目標為何。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Resources Description and Access (RDA)

Title: Resources Description and Access (RDA): Cataloging Rules for the 20th Century.”


AuthorCoyle Karen & Hillmann, Diane.


Citation(2007). D-Lib, 13(1/2).


摘要:


    目前圖書館提供資訊的角色慢慢被GOOGLE以及AMAZON等服務商所取代,圖書館本身所提供的服務並無法與之匹敵。但是圖書館的目錄功能仍還有其一定的地位,但是至今仍以卡片時代的編目規則來處理編目作業而RDA則是在此一環境下的產物。


    現有的編目規則是為了讓卡片目錄以及館藏有序的呈現,所預設的對象是卡片目錄,款目是卡片目錄的唯一檢索點。可是在MARC機讀格式、線上檢索目錄出現之後,所使用的仍是以卡片目錄為主的編目規則。為了讓圖書館能作出創新的服務,必須要分析現有的科技以及資訊來修定編目規則,才能有限的製作目錄。


    編目規則從最早只處理文字、紙本資源,後來加入了音樂記錄、電影等其他資源形式,但是前者與後者在編目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其中的差別大多著錄在附註項和稽核項。網路資源改變了以前相對穩定的紙本資源的著錄模式。相對於紙本有題名、版權頁等穩定的著錄來源,容易製作的網路資源並沒有明確的著路來源。即使是用特別規則來處理也是不夠的。


    圖書館最早處理相同內容不同格式的物件是從微縮片開始,編目規則規定是任何文本的複製的不同格式都需要一個新的紀錄。這些不斷重複的紀錄對使用者而言其實都是一樣的,而且現有的編目規則並無法幫助使用者辨識該紀錄是否為紙本或是電子全文檔。


    目錄與圖書館館藏、服務對象兩者密不可分,其目的在於提供使用者需要的資訊。國會圖書館的卡片目錄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編目是一種分享。這也指出國家編目規則並須改善款目的一致性。


    AACR2是在電腦跟電子網路發達前訂定的,它是以卡片目錄的觀點來製作的。而其後的OPAC以及WWWOPAC則是以資料庫的形式連結目錄與使用者。


    線上目錄的出現提供使用者更多不同的檢索點,任何一個在紀錄中的款目都可供檢索。MARC雖然是用來傳遞編目紀錄的,但其中仍有未被編目規則定義的資料。有的是為了機器辨識用,有的是沒有被含在編目規則中的資料。MARC的修訂與其說是為了滿足編目的需求,倒不如說是為了滿足的系統的需求。


    網際網路產生大量的資訊,目前的圖書館目錄並沒有辦法處理如此龐大以及混亂的資訊環境。圖書館員需要一個更精簡的標準來描述這種新的智性產出。


    現代的使用者比較喜歡使用搜尋引擎,其快速、簡便的操作方式比圖書館OPAC的拖泥帶水好的太多了。完整的編目對於一個可以取得全文的資料是不必要的。這是一個使用者可以快速取得所需全文資料的世界。目前的編目規則並無法處理這種新的資訊交換以及資訊環境。


    RDA是提供一個綜合的指引去描述資源,並包含了任何媒體與內容,雖然RDA主要應用在圖書館,但也與博物館等其他機構研商,目的在於與其他METADATA標準有所依循。


    使用者花在目錄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而瀏覽全文的時間越來越多,並且越來越少檢索,而與社群互動越來越多。雖然圖書館加入了數位全文、資訊傳遞等功能,但是仍遭受社群的功能如tagging以及使用者評論的挑戰。


    RDA的限制在於其宣稱相容於舊有的書目紀錄,它被認為可以與現存的MARC跟圖書館系統相容。由於編目人員對於科技的不熟悉,所以揚棄了URL的顯示方式,而要求編目規則訂定詳細文字敘述。


       由於編目的複雜度相當高,因此編目規則往往有許多篇幅討論案例,而RDA的目標則是增加目錄的使用效益。傳統編目人員比較喜歡詳盡的編目規則,它們抗拒任何妨礙劃一編目的變化。


    ALA對於RDA的建議為1. 採用自上而下的開發方式2. 修改開發時間表,有機會從整體上審議RDA3. 不單用AACR2作為RDA的理論與實踐來源


    Michael Gorman1997即倡議簡化AACR,要求去除特殊案例(法律、宗教),其次應剔除對於特定資料過於精細的描述。RDA內外部均認為其應訂定的是一個準則以及描述的規定,詳細細節應由特定團體編輯之。


    而館員提供資訊的角色已經逐漸由其他資訊提供者服務所取代,一旦圖書館淪為一個儲存無法線上傳播的資訊的場所時,使用者會轉向有相同服務的卻傳遞資訊更快速的機構。網路世代的資訊尋求也與以往傳統的使用者不同,圖書館必須以其角度來思考發展方向,而非以傳統思維來服務。


    重新整理編目規則並不是圖書館正確的起點。必須決定使用者是否使用一個通用書目工具來連結資訊或者是閱覽圖書館的財產清單而後自行去尋求所需的資源。RDA最好不要「繼續下去」,而是設定新目標去達成「模型、基本原則、一般規則」,將細節留給專業社群。


心得:


    其實到目前為止,對於編目規則並沒有太深入的接觸,以往只有在實習課程會有所應用。對於編目規則的認識也就是將一本書精鍊出所必備的二次資料,必且依照編目規則可以讓不同的人編同一本可以製造出相同的紀錄。也就是很零碎的羅列出任何一個需要著錄的款目的標準。


    RDA所描繪出的是一個極為宏大的遠景,它是跨語言以及跨載體的,它不僅為圖書館所用,亦可為其他機構社群所用,讓資訊的互通性大大的提高。


    而現行的中國編目規則為參考AACR2並酌參中文資料的特殊性而訂定之,而由於RDA是跨語言而以內容為標準的編目規則,因此思考如何將RDA導入華文世界必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Enriching Traditional Cataloging for Improv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TitleEnriching Traditional Cataloging for Improv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Library of Congress Tables of Contents Projects.


AuthorByrum, John D., & Williamson, David W. (2006).


Cit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25(1): 4-11


摘要:


BEAT小組是由國會圖書館各單位人員自願組成,目的是改善書目紀錄的效用。其最早的研究是將「TOC(目次)加入書目紀錄。而關於TOC的研究有以下幾點:1.在兩千本書中,加入TOC後,社會科學類以及人文科學類有兩倍及三倍被檢索出的機率。2.TOC在加入書目敘述之後會平均提供15個豐富的主題詞彙3.31本書所有的TOC中提供超過600個描述主題的詞彙,平均一本書包含19.5個詞。4.加入摘要以及TOC的紀錄提升了20~30%的檢索機率。Pappas and Herendeen的研究指出(1)TOC幫助使用者決定針對資訊需求的特定書名的相關性。(2)在線上環境中,TOC中的字詞由分辨以及檢索相關物件的功能改善了檢索的效率(3) 透過提供表示內容的資訊,TOC補充了主題編目以少量的檢索點描述整個內容的困境。Yu and Youn也指出主題檢索已經被關鍵字檢索取代。主題檢索者的檢索策略首先應該是挑選關鍵字而非主題詞。


提供TOC資訊:BEAT首先嘗試透過經由E-CIP的程序實現此一目標。出版商在出版前提供電子檔供編目,然後在出版後書上便附有適合的編目資訊。在1993時提供了TCEC讓編目人員在編輯E-CIP時可以插入TOC的內容。其流程為:操作TCEC跟出版商提供的ACCII電子文本,編目人員標示出TOC的位置,然後程式將其著錄在MARC中的505段。其遵守AACR對著錄TOC的規範並採用ISBD的標點法。在使用TCEC時必須考慮1.加入章節名稱是否改善自然語言關鍵字檢索?2. .加入章節名稱是否比題名跟著錄來源更能表達內容?3.是否需要大量人力準備TOC的資料?4.如果TOC很長又很多,會不會減低505段的資訊價值?第二個ECIPTOC計劃是為ECIP建立一個網路TOC記錄。 上述兩者的結果是可以透過檢索HTML編寫的TOC來進入線上目錄。


數位TOC(D-TOC)為了發展有效豐富書目的方法,數位TOC的產生取代了舊有影印紙本的方式。透過掃瞄跟OCR辨識之後,並以HTML編碼儲存於LC的伺服器。在HTML編碼的時候,同時讓MARCTOC檔相互連結,兩者都可以在LC的線上目錄使用。網路使用者可以透過數位TOC連結到LC的館藏目錄,LC便於此時提供相關的資訊,讓網路使用者重回圖書館。使用者在搜尋引擎檢索到TOC,在點選連結之後,HTMLTOC會展現其內容以及書目紀錄的連結,如是使用者可以連結到圖書館的OPAC進行檢索相關的資料。同時書目紀錄頁面的作者、主題、分類號等可以用超連結進行類似的檢索,供使用者做虛擬的瀏覽。


選擇TOC的標題的準則為可以代表該物件的研究價值並包含編者、傳記、參考資料等。其必須包含有意義的字句,並不超過五頁。數位TOC處理的語言將越來越多元化。


ONIX-TOC是從出版商提供依循ONIX規範的XML檔中抽出TOC的部份。其過程為LC會定期收到出版商的ONIX檔:首先檢查ISBN是否存在,若否則直接存取下一筆資料,而後檢查三組標籤是否存在,分別為,若存在則抽出標籤中的TOC資料然後比對LC資料庫中是否有符合的ISBN,此時會有三個問題:1.ISBN重複2.紀錄重複3.紀錄無ISBN。符合的MARC檔會被抽出題名、主題詞、控制號,後者用來做為與書目資料的超連結。之後軟體會在HTMLACCIITOC檔中加上

標籤來插入HTML標頭跟註腳。經過品質檢查後,儲存於伺服器中。如此循環,直至ONIX檔結束。ONIX-TOC讓使用者可以進一步取得書目資料,而編目人員可以在MARC856段著錄TOC的網址。


傳統鍵入TOC需要$40D-TOC需要$10來掃描連結資料、透過OCRD-TOC需要$2E-CIP插入TOC需要$3ONIX僅需$0.8


ONIX檔會因為其所包含的資訊而有所變動,其所設定的對象是書店而非圖書館。BEAT利用出版商提供的ONIX檔中的資料來延伸其ONIX計畫。LC目前處理3ONIX檔,1.12.02.1版。新的版本雖然經常產生,但是出版商仍然沿用舊的版本。ONIX3.0將於2006年推出,其大至上與2.1版相同,但是移除了不適用的標籤。ONIX標準的改變並不是針對其本身,而是針對其編碼。這使得此標準更為穩定。


因為書目紀錄只能提供TOC檔所在的網路位置,因此BEAT便研發了一個可以將網路TOC檔植入書目紀錄的軟體。軟體之資訊來自於ONIX-TOCD-TOC的原始資訊,然後將TOC資料抽出,並一行一行的填入505段。此一作法使得書目紀錄可以提供完整的TOC資訊,但是由於TOC檔的多樣性,仍會產生一些細微的錯誤。


BEAT的計畫展現了如何在數位時代中利用傳統工作。圖書館員必須體認到不論是傳統的框架作業或是數位環境作業,研究者不單單只把目錄當作資訊來源,而是把它當作通往更多資訊的閘道。思考如何運用既有的線上目錄來加強提供使用者更多的資訊將是最重要的課題。


心得:


TOC加入書目紀錄中對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是經過思考之後,的確,TOC多多少少可以表現出一本書的主題意義,畢竟TOC代表的就是一本書的內容。其所提及的,必然是跟書有關的。因此在書目中加上TOC的內容,對於使用者而言定能增加其利用資訊的效能。


利用XML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傳統HTML只能標示資訊的排版,並無法表達資訊的內容。透過DFD的制定,一個規格化的XML標準對於資訊的交換會有很大的幫助。就如同文中的ONIX檔案,即是因為有標示出”TOC”內容的標籤,才能夠透過程式自動擷取TOC之內容,以供其他用途使用。


加入TOC來豐富書目紀錄的概念,只是國會圖書館在思考如何在舊有的傳統目錄中求新求變之中所產生的產物。其目的在於提供使用者更多有用的資訊,同時也是吸引使用者利用圖書館。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必須擁有創新思考的能力,才能在傳統中求突破。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FRBR in the Real World

 

“FRBR in the Real World.”


The Serials Librarian, 52(1/2): 93-104. Weiss, Paul J., & Shadle, Steve.(2007)


真實世界中的FRBR


摘要:


    FRBR建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能夠提供清晰的承述書目紀錄所欲提供的資訊以及滿足讀者需求的框架,其包含國家書目基礎的機能以及基礎的資料需求,以及一個能夠讓國家書目減少編目紀錄的製造和著錄完整的書目,但是同時保證能夠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標準核心等級。研究團體以使用者的角度去系統化的分析定義目前使用者期待從書目紀錄中取得的資訊以及如何使用該資訊。FRBR的範圍很廣泛,但是對於其所定義的實體、作者、關係並沒有詳盡的解釋。對於材料、媒體、格式的定義範圍也很大。系列出版品的概念以及數位格式資料實體的動態本質值得研究。


    FRBR的觀念模型想要模組化書目資源。FRBR包含三組實體:書目、作者、主題。其功能在於:尋找、分辨、選擇、取得。FRBR的觀念模型提供了分享且詳盡的快速決策。在機構中我們撰寫類似FRBR的政策,我們使用FRBR的術語來讓文件更簡短並更易於理解。   


FRBR目標導向是以提供何種metadata為目標。編目規則編輯者會發現應用模型來表現應用於其文化脈絡及書目傳統的商業規則或運作規則會很有用。這樣的實作可能對國家編目規則提供有用的觀點,並且幫助設計者準確且一貫的連接這些觀念,從而使新的編目規則符合需求。


    FRBR幫助思考更好的metadata的系統架構。FRBR提供了我們思考未來的metadata服務,其減少了編目作業,並且引領我們改進編目介面來進行更好的徵集、區辨、導航、呈現工作,以及檢索更完全而精準。在紐約時報的系統中,提供了全文、延伸、精選三種版本形式的系列作品,並且分別展現了的每件內容中的媒體版本。如此可以明確的呈現不同作品的延伸特性,並且提供使用者更多關於內容本質的資訊。


    第一組實體(作品、內容、載體、單件)呈現了使用者對於智性或藝術性產物的興趣層面。


FRBR能否應用在期刊中?FRBR的觀念模型對期刊如何有用?有人認為期刊並不是一種分離的智性作品,期刊是經過篩選並且編輯過而呈現的。FRBR的共同作品概念包含了由諸多個人作品經由編輯者所集結而成。其中有兩種相關的層次,一個是抽象,另一個是整體或部分的。這兩個層次是相關的,在期刊社群中,兩者均存在。將焦點放在有人可能使用或參考其中一部份,那便是所指稱的書目相關。


    期刊是一種作品,文章也是一個作品,那單期期刊是否可以視做單一作品(主題性的、延續性的)?在內容層次上,期刊擁有兩種內容版本,原語文以及翻譯語文。在這兩種版本中也有文章跟單期期刊。事實上,在這兩種內容版本中的單篇文章也是一個作品。一個部份的內容版本事實上也是一個部份的作品。


    上述獨立的部份表示其不依賴任何由較廣泛作品所延伸出的任何涵義。而依賴較廣泛作品所延伸出涵義的部份有兩種,一為片段,一為組織。片段是從現有作品中的文本中分解出來的。組織部分是延伸成一個作品時不可或缺的部份。(如電視中的背景音樂)。每一個層次中的部份,在向下層次中亦有相對應的部份。而在向上層次中不一定有相對應的部份。在物件層次,泛部分化經常是被否定的部份,例如廣告圖跟版權頁。


    圖書館視文章部分為目錄的範圍之外。期刊文獻的取用主要是經由商業出版的索引(即如今的資料庫)


    FRBR中實體的種類、範圍等等是取決於文化/社會脈絡的。這並不是減少模型的力量,而是基於紀錄分享的理由,使其可以將定義更貼近於現況。不同的智性或藝術性內容代表不同的作品。相同的題名並不妨礙作品認定的數量。內容相似但不一樣時,只有在改變智性或藝術性內容時才會生成新作品。而卷數的改變也不會生成新作品。年鑑的索引跟十年索引、專刊跟專論、同一人所作地圖而不同出版社出版、報紙中版面分類的改變均為同一作品。


    內容版本跟作品的辨別取決於作品本身的本質以及使用者預期的需求。多重的載體版本包含多種媒體、原件以及重製。FRBR提供了一個更使用者中心的書目模型,我們必須更嚴肅看待我們面臨的課題,決定提供哪些後設資料,以及呈現更多有意義的資訊。


心得:


    文章前半段所提到的FRBR的應用實務說明了FRBR目前所發展的現況,而正在修訂中的RDA也宣稱引用了FRBR中的概念,表示 FRBR對於傳統的編目產生相當大的影響。而後半段討論的期刊問題,也提供了另一個應用FRBR的面向。


    在上週的課堂中提到了作品概念及界限的不確定性,而本文所闡述的概念則是在FRBR應用在日常實務中會發生的問題。而其中又特別關注於期刊等連續性出版品。


    期刊跟書籍因為在形式跟内容上的不同,在傳統圖書館業務中是分開編目的,同時在圖書館系統中,期刊部分也擁有其獨立的作業模組。兩者之間的差異性不言而喻。但是在FRBR的觀念模型之下,兩者之間的關係似乎更為緊密。作品的概念不論是對書或是期刊都是一體適用,不過最重要的仍然是作品的界限以及新作品的認定。研究發展一個可以決定新作品與否的準則是目前最為重要的課題。


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我那夭折的導讀

因為很多原因 我囫圇吞棗三小時的paper



最後 還是沒有呈現給大家看



也好 反正我也沒什麼信心



看了別人報告才覺得自己像塊屎 ㄎㄎ 臭不可擋



Cataloging, Reception, and the Boundaries of a “Work”,Laurence S. Creider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Vol. 42(2) 2006



作品的界限



C. A. Cutter’s principles of the catalog

卡特的目錄功能不只是特定的圖書館所能提供的作者作品其中還包含了可取得的作品及版本

FRBR

而FRBR提出了四個實體:作品、內容版本、載體版本、單件的概念之後,

將資訊組織的層次拉高,書目紀錄將以作品"WORK"作為處理單位。

因此此時定義作品的概念以及範圍將是重要的,必將提出一個可以讓人依循的準則。

FRBR定義的作品概念

即一種完全智性或藝術性的創作。為一抽象的實體。

沒有任何一個單件可以完全的代表作品,作品為眾多內容版本中文本的存在。

Peter Shillingsburg的概念

作品不是特定的單件 而是所有單件中部份的集合

作品的常時變動

作品的認定將由社會、作者、讀者等多面向而改變,其界定並非一成不變。

作品的界線

所以這樣的現象表示一定要有準則來導引是否將一物件定義為一個新的作品或者是原作品的延伸

AACR

AACR提供界定載體跟內容版本的分別,但沒有辦法分辨作品(劃一提名及附加款目)

內容的搬移

內容的搬動是整個作品的子集,並不造成新作品的生成。

翻譯作品

不同語文但是相同內容的物件是否是作同一作品?

作品編輯

作品編輯者的更變造成附加款目的改變(主要著者的改變)造成作品認定的困難(新作or舊作)

Patrick Wilson的定義

凡文字一經更動,即是為一新的作品(未被接受)(違反巴黎原則中展現版本之概念)

FRBR的定義

"一個全新的作品來自於一個獨立的智性或藝術性努力" 未考慮到其他的社會因素

作品的概念

作品並不實體存在在任何事物上,而是建立於心智的認知,

可是每個人對於作品的概念都不盡相同,而且作品的決定充滿了主觀意識,

所以必須要有準則。



作者用歐洲中古世紀的作品來類比當今對於作品認定的現象



1.形式上的改變不會產生新作品

2.匿名作品比屬名作品來的較易被更動

3.作品的認定來自於學術研究方向、手稿之存在與否等



Gregory of Tours

叢書在原作者死亡以後繼續新增、改寫等等改變其原始涵義,學者仍視為同一作品。

作品主體意識的延續均為作品的範圍



中世紀法國史詩

與其找一個共同的題名,不如為其個別命名,將手稿視為單一的實體



昂格魯薩克遜史:分成多本 而且成書年代不一 但仍視為單一作品 (文化之考量)

愛爾蘭史則否



電子檔案

網路資源



結論



Catalogers need to think about how to provide clear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expressions or editions in their authority record, whether by adding

a date or a name to a recension or a catalog number or a version name.

For the theoreticians, this exercise indicates that the very lack of precision

in the definition of terms such as work or expression may be one of

the strengths of FRBR rather than a weakness.



結論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我不會導讀 我只會翻譯 O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