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公共圖書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公共圖書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Library Cooperation

T6 (圖書館合作)


Smith, Jell & Parker, Sara. Library Cooperation. Chicago :Library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4.


摘要:


「圖書館合作」,簡言之即為兩個以上的圖書館共同完成那些無法單獨完成的工作。圖書館合作在圖書館界已行之有年。針對特殊需求及解決問題的圖書館網絡也已發展已久。這些活動直接融合了圖書館可用的科技。過去圖書館合作僅限於相同類型的圖書館,並發展為公共圖書館系統並持續運作中。近來合作與網絡逐漸以各種圖書館作為主軸,並取代或輔助單一類型的圖書館系統。這增加了資源共享的多元性。多元圖書館合作是指所有類型的圖書館可以形成一個團體來提供使用者和客戶更好且更經濟的服務。使用者和客戶並不是以他們所屬的圖書館類型所分類。圖書館合作是為了運用圖書館所有的資源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一、合作、資源共享、關係網路


圖書館所謂的合作可以定義為合作館共同工作並使之獲益。這是這三個同義詞中範圍最為廣泛的。


資源共享是圖書館合作的一個面向,除了紙本資源外,圖書館的員工、編目、圖書處理等都是資源共享的一環。資源共享積極的來說是必須是互惠的,意指每個合作館都有相對於其他館的有用資源,並能在有需要時提供。


關係網路是更為結構化的圖書館合作,其以地理位置作為分界並以電子或其他方式連結,旨在促進館際合作、在職訓練、分享資源。有些人堅持關係網路必須建基在電腦系統上。


相對而言,網路是指人們互相談論、分享觀念、資源、資訊,網路及產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溝通在人與人或群集與群集間所形成的連結。


二、為什麼要合作


圖書館最主要的目標是有效且經濟的服務讀者,因此館員必須知道合作對於小型圖書館的益處:


1. 館藏互借


2. 在職訓練


3. 期刊館藏的利用


4. 圖書館專家及顧問


5. 共同規劃


6. 集中儲存


合作對社群服務所完成的遠比合作的方法來的重要多了。很多例子顯示出圖書館對彼此間很有幫助,並且提出可以施行的方法。富創造力的圖書館或理事可以找到其他的方法。參與合作是小型圖書館提升服務最好的辦法,雖然加入大的組織需要勇氣及深思。沒有任何圖書館服務是免費的,所以透過與他館合作提供有效的專家服務是很有意義的。為了讓圖書館的社群服務達到最低成本,圖書館合作的支援與幫助是最為有益的。這並不是說合作組織可以省錢,政治人物經常會誤解了這一點。合作的經費經常是短缺的。平衡資源分享及建構資源在所有的層級中都是很困難的。因此有合作經驗的小型圖書館便改變了對於經費的看法:他們為合作爭取經費;接受更少的經費並將其餘的經費支援合作;用本身的經費及資源支援合作。


三、合作的類型


正式與非正式


圖書館合作的範圍極廣,從非正式到高度結構化的正式組織均包含在其中。小型圖書館館員彼此的電話交談及在學校媒體中心討論「作業」的指定工作是非正式的合作方法。WLNOCLC則是全國性的合作,包含了電腦主機、長途電信溝通、大量的職員以及複雜的管理結構。這兩者顯示了圖書館運用強調提供使用者更好的服務來處理共有的問題。小型圖書館在加入正式的圖書館合作時經常會發現共同分享結構化活動的豐富環境。與職員討論經常會激發出引導更多非正式活動的創意。


依地理區域合作


圖書館合作及網路活動經常是以地理性為主。小型社區和鄉村會擁有相同的學校媒體中心和公共圖書館服務。社區大學或其他學術圖書館亦可參與其中。博物館、藝術中心、醫院和政府機構中也會有特殊圖書館。地域性的資源共享是為了有效利用整個區域內可用的資源。圖書館員工的協會散見於各城市之中。這發起了正式活動如聯合期刊清單、繼續教育、科技規劃等。有些協會則是發展當地的合作網路或是正式組織。


很多州均有涵蓋整個州並確保提供所有圖書館的合作活動的地域系統或是網路。這些組織的界線是穩定的基於地理性。這些組織的標準包含了圖書館的數量、資源的深度、傳統圖書館間的互動。科羅拉多州是一個很好的地區合作範例。所有類型及規模的公共圖書館均為七個系統的成員,每個系統都提供了完整的服及活動。紐約州及伊利諾州亦以立法機關支持這些組織的經費。


其他州則是就圖書館與其他機構或是州的結構直接的互動來建構合作及網路。俄懷明洲透過州際的電腦流通系統連結所有的圖書館。阿拉斯加則利用電信設備提供當地圖書館參與會議。有些州亦發展了包含全州圖書館館藏的資料庫。


小型圖書館也應該思考跨州或是國家級的網路合作,參與書目共享如OCLC的計畫可以維持編目經濟性,亦可形成館際互借。圖書館自動化可以經由與跨洲的合作網路得到諮商與協助。BCR對小型圖書館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訓練。


依類型與規模合作


1956年通過的圖書館服務法案加強了公共圖書館合作。很多州將其弱勢的圖書館連結成更為強大的圖書館團體,有時這可能導致行政統一化,有時則否。這些連結長時間維持有效且穩定的狀態。在1960-1970年代之間,形成了很多公共圖書館系統,並且經常有穩定的資金。這些即是多元合作的基礎。但有時這也是合作的阻礙。1966年的Library Service and Construction法案Title III的增訂,刺激了與其他類型圖書館的擴展合作。


學校媒體中心經常無法與其他機關合作。有些州有設置地區性的學校合作系統,從而加強了學校媒體中心網路。紐約州並實行全州的館際互借。


學術圖書館在合作上有很多方法。物理形式或組織結構會限定合作的範圍。大型研究圖書館會為了共同的利益而組織起來。小型圖書館合作精神則是展現在各州的地區合作及計畫的多樣性,學術圖書館會提供鄉村圖書館館員訓練課程。


依活動類型合作


合作亦可以單一活動或以相同架構提供服務。電影合作和編目中心即是一例。


四、合作如何分享資源


Allen Kent提出三種圖書館分享資源及合作的關係


1. 星狀網路使單一合作館擁有大部分的館藏,而其他合作館可以直接利用這些資源。適用於有總館的圖書館。


2. 階層網路使成員地域性的分享資源,並將無法滿足的需求轉介至有更多資源的中心。多見於全州的館際合作系統。


3. 分散式網路則是由各合作館平等的但擁有不同資源,合作館可以直接申請成員所有的資源。由相同類型與大小的圖書館組成,並包含了共同館藏發展與資源共享。


科技與取得資源的書目資訊的增加,加強了分散式系統。館際互借階層是經由電子郵件申請的。館際互借是合作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服務,在圖書館認知到其他發展館際互借的方法時可能會有所改變。此外,合作館藏發展已經受到圖書館合作活動的重視了。


五、合作的服務與活動


合作館必須加強自身的館藏,如持續採買當地圖書,提供社群最好的館藏。圖書館網路並不妨礙圖書館的主要任務:提供使用者服務。


以下為諸多合作組織和網路已成功提供的服務與活動



  1. 直接的使用者服務

    館際互借、參考服務轉介、資料庫檢索、相互借閱、一卡通、行動圖書館等

  2. 合作支援服務

    合作編目及圖書處理、合作採購、圖書採訪、流通系統、設備分享等

  3. 圖書館發展活動

    共同規劃、諮詢服務、圖書館溝通、研究、經費援助

  4. 資源取用的加強

    聯合目錄、聯合期刊清單、資源資料銀行、人力資源檔案、特定主題的目錄或調查、圖書館名冊。

  5. 館藏發展活動

    館藏發展協議、合作採購計畫、選書會議、素材交換、館藏分析

  6. 個人發展活動

    繼續教育、個人發展協助及計畫、職員交換、館員輪調

  7. 公共關係計畫


館訊、發布新聞、廣播和電視廣告



  1. 其他


票據交換所功能、出版計劃


四項需要重視的項目為:1.當地圖書館的科技與自動化合作的共同規劃2.建立書目資料庫以取得資源3.發展連結資料庫的通訊協定4.提供實體的分散式系統以確保能夠經濟與及時的傳遞資料。


如何活躍


與當地州立圖書館連或可以取得關於合作的組織之資訊。美國圖書館協會出版的圖書館合作報告包含了各州的合作活動、名稱等資料。如果想要自行成立合作系統時,'當地的州立圖書館可以提供相關的指引。


六、發展者的角色


網路的發展者必須讓組織的類型符合合作館的需求、組織的複雜性、管理的類型、開銷、資金來源及服務上的可行性。


網路發展在開始階段並不是自我支持的,網路是由鄰近的圖書館所組成,必須讓各合作館組成理事會來管理整個組織。同時設定目標與目的,向合作館說明資金的來源,並雇用主管、協調者來管理組織。不管網路是為何所組成,所有的參與館必須能夠在組織中發聲。比起經費與設備,態度與合作的意願才是形成網路的主要因素。此外,必須要建立網路的法律基礎,立法是經費主要的來源。此外,圖書館的自治權亦應被考慮在內。


七、小型圖書館如何對合作有所貢獻


小型圖書館可能會因為害怕喪失自主權、缺乏資源、非專業圖書館員、參與的費用、害怕改變等對於參加圖書館合作而感到踟躕。這些考慮被認為比圖書館所能獲益的更為重要。但事實上參與是自願的。參與合作改變了小型圖書館孤單的感覺。讓小型圖書館保持在圖書館發展和社會變遷的主流並終結孤立是與其他圖書館合作最大的利基。其對於合作的貢獻可以如下:


1. 管理結構中的領導與參與


2. 獨一無二的資源


3. 創造力與經驗


4. 連結圖書館使用者與合作組織


5. 成為使用者取得網路所有資源的入口


6. 增加圖書館彼此間的理解


7. 支持合作計畫



結論


資訊社會是工業化社會帶來的產物。小型圖書館必須是這過渡期的一部份,如果它們是為了幫助人們取得、管理、使用資訊。圖書館是取用所有資源的檢索點,這一點在資訊社會中更顯重要。因此,圖書館必須透過合作、資源共享及網路與其他圖書館連結。這日顯重要,不僅是提供使用者最好的服務,也是讓圖書館存活的方法。



文獻查檢


何文慶(92)。公共圖書館的館際合作:縣級公共圖書館的觀點,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1(2),頁9-21


曾淑賢(92)。淺談公共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1(2),頁32-43


黃素霞(92)鄉鎮圖書館的合作交流實務:高雄縣大社鄉立圖書館經驗分享,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1(2),頁64-70


黃國正(92)。從教改問題談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的合作交流,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1(2),頁57-63



心得:


本次所討論的主題為公共圖書館之合作服務,而其最主要的活動便是館際互借,透過館際互借活動讓使用者可以取得更多的資源便是圖書館合作的首要目標。而除了館際互借的合作外,圖書館合作亦有其他的面向,如與國外公共圖書館簽約,協議每年交換圖書數本,俾使增加館藏的多樣性。而除了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的合作關係外,應另思考圖書館與中小學的合作關係。其可以合作的方式可以為:1.與學校教師合辦圖書館利用活動,增加學童對於圖書館的認識,培養其對於圖書館的興趣。2.與學校合辦活動,如閱讀比賽、影片欣賞等,結合老師的教學。3.購買適合中小學之圖書。4.館員定期指導學校圖書館人員分類編目及其他活動。而具體的做法可以是1.邀請班級到館,讓學生對於圖書館產生好感。2.讓老師認識圖書館,使其了解圖書館所能支援教學的部份。


中小學由於其經費之不足,無法採購充足的書籍供學生利用,學生的需求往往難以得到滿足。透過與公共圖書館服務,利用其豐富的館藏,輔助教學,定能加強學習之效果。



這本只有八頁 翻的超爽 不過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碰到八頁的東西了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Politics and the American Public Libraries: Creating Political Support for Library Goals

T5 (公共圖書館之行政與管理)

Beckman, Edwin. Politics and the American Public Libraries: Creating Political Support for Library Goals. Lanham, Md:Scarecrow Press,1996.

摘要:

本書共分為十三章,旨在論述對於如何有效的策劃政治行動有一全覽的觀點。第一、二章討論組織認同以及規劃為政治參與的元素之一;第三章就歷史及法理的觀點檢視身為地方政府組織的公共圖書館的型態;第四章討論因政治文化差異的美國各州多變的政治藍圖;第五章則是指出在發展策略及戰略前必須要對美國公共圖書館的政治型態有所了解才能進行規劃;第六、七章則是討論關於公共圖書館的政治規劃策略;第八章則檢視圖書館如何將內部結構與外部政治活動連結;第九、十、十一章則就當地政府層級探討公共圖書館主動參與的政治活動;第十二章則關注如何發展社區壓力來做為支持公共圖書館的方法;第十三章討論從發展特殊圖書館行政區來改變公共圖書館的政治現實。

作者的論述多建立於他長年參與公共圖書館的經驗,又尤以Middle Atlantic region of the country為主而又有所延伸,而其中多是個人一己之見,讀者必須自行判斷合適與否。過分強調政治在成功達成圖書館的任務中的角色並不合適,過分強調圖書館領導人同時必須利用政治來達成圖書館目標及避免讓圖書館落入不當的政治泥沼中。這些活動包含必要的風險。

本書希望能幫助公共圖書館的管理者理解如何運用政治上的資源並獲得政治協助。

一、何謂公共圖書館

組織的特性不僅受到管理者的影響,所有各層級中的個人也參與其中。

圖書館文化

圖書館文化最容易由其他地方調來的新進員工上觀察

身為文化代理人的圖書館主管

圖書館主管及理事形塑圖書館來反映出他們對於圖書館的功能與其與社群間的關係。

機構文化反映的寬廣世界

機構文化並不只存在真空之中,它反映了真實世界中的文化價值。

領導力如何改變文化

利用PLA Planning Process

可以採「PLA Planning Process」來設定組織的目標與目的。

員工訓練

利用職前訓練或在職訓練來陳述組織的任務及服務理念。

圖書館文化是對於圖書館規劃中的任務觀念中所執行的機構活動。圖書館任務的決定是滲透性的,但是其描畫出圖書館本質的目的及更為特定的目標及任務宣言。圖書館規劃會形成其組織文化的基本元素。



二、公共圖書館想要什麼?

公共圖書館的規劃有兩個意義,其為組織活動的前置作業以及支援公共圖書館的政治行動的基礎。規劃有很大的彈性空間,但也有其模糊的地帶。規劃者必須對於所欲達成的目標有一清楚的藍圖以及明白為了達成目標所需採取的步驟。「PLA Planning Process」提供了具有彈性的規劃模式,使用者可以視是其圖書館的層級進行彈性的規劃。規劃團隊的成員必須要盡可能的包含各種人員。

三、身為政府機構的公共圖書館

利用公共資源提供公共服務發生在政治情境中,該情境是多變且令人困惑的。圖書館員並不習慣且帶些恐懼的在那些具有敵意的環境中競爭。不管是否感到恐懼,政治環境正在挑戰或征服圖書館,它並不會消失。作者建議館員必須積極並聰明的參與政治活動。

四、美國的政治:二十世紀的風格

政治環境的多變本質造成給予圖書館合適的政治建議是困難的且窒礙難行的。政治版圖並不是大陸性性的,其分裂成多個版塊。每一個行政區有其自身的文化並影響了事物的發展。圖書館主管的的政治任務就是要了解社區所在的政府組織與其各部門的運作方式。其建議為多蒐集週遭與政治有關的資訊。不僅要知道政治人物的活動,同時也要查覺對於社群的權威人物的活動。

五、公共圖書館與當地的政治圈

可以透過當地教育層級的改變刺激了公共圖書館利用來改善圖書館的政治地位,將其利用行銷語言包裝,並增加其市場滲透度,將會提供改善圖書館政治地位的機會。這將會讓圖書館重新組織,並讓其再次思考她們的政治策略。

大部分的圖書館主管都知道當地政治圈對於圖書館的影響,但是他們視其為一無法掌握的因素,因此未積極的參與政治活動。此是當前亟需改善之處。作者認為圖書館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大部分的政治人物都對圖書館很友善,所以館員必須善用政治資源並積極的尋求當地政治圈的協助。但館員也知道,在政治議題中,圖書館一直是邊緣議題。

六、發展政治策略的情況因素

因為地球是不停的轉動,所以機構的本質狀態也必須與時俱進。須要改變與能夠改變是兩回事,有效的改變需要對於目標、方向、方法及策略有所了解。發展明確的目標及更高目的的策略建基於有效及有效率的經營上。積極的改變氛圍需要對於機構週遭的情境元素有所了解。

圖書館的政治傾向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 圖書館組織的不同

(1) 由理事會所管理及進行決策

(2) 特別行政區

(3) 市政部門

2. 市政財務的實際狀況

3. 政治人物的個人人格

七、政治策略規劃

政治策略規劃與圖書館服務規劃的過程有相當程度的關連。詳細政治策略規劃形式的重要性較對於基於政治環境概觀的規劃層級來的低。在審視政治環境時,必須要就實際面來觀察。館員經常錯誤的假想政治環境而發展出不切實際的決策規劃層級。破除個人迷思是進行有效政治規劃的必要元素。

政治規劃主要決定於規劃者的能力,1.審視形成政治系統或是社群的元素2.分辨驅使系統的關鍵因素3.發展處理這些關鍵因素的策略。圖書館必須盡量培養與當地政壇及社群的關係。政治規劃的差異性在於在特定元素中所強調的重點及耗費的精力。成功的政治規劃是有效的縮小強調的部份,直指關鍵的元素。大部分的圖書館規劃的目標多過於冗長,而缺乏了達成有意義的事項的焦點。

八、政治與權力

看起來,新任圖書館主管的成功之道在於理解組織及社群生活的基本規則,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事實上,主要因素在於其人格特質上。傾聽、可適應的、對於圖書館之任務的體認、與人互動等等,這些因素及其他人格特質都會影響主管贏得他人信任的機會。在起初的時候,主管可能謹慎的活動,假以時日之後。尊重擁有反對意見的人。尊重那些你看起來可能是錯誤的想法。

政治是一門藝術,政治與圖書館最大的關係在於圖書館的管理者可以獲得多少權力來促進圖書館的發展。具有影響力的權力來源為:

1. 圖書館理事會

2. 政府機關

3. 圖書館員工

4. 媒體與有影響力的個人

5. 大眾

九、地方政府

在嘗試確保關於圖書館目標的地方政治認可時,有兩項原則方法:內在方法強調將圖書館視為地方政府的一部分,並且透過直接與官方溝通來影響地方政府。外部方法則強調對於個人或團體的依賴,並動員他們施加壓力來確保圖書館的目標。大部分的圖書館多少都有運用這兩種方法。

讓圖書館在政治結構中有效運作的技巧

1. 了解圖書館的地位:原則、目標、目的。

2. 了解可行與不可行的要求。

3. 了解社區環境。

4. 了解政府所重視的方向。

5. 了解推動政策的決策者。

6. 了解當局的規則與條例

7. 辯護預算的必要性

8. 給予正確的資訊與回應

9. 將公眾壓力視為達成圖書館目標的方法。

10. 在政治運作中掌握時機。

十、當地的立法機構

未能參與當地議會的政治策略是無法成功的。圖書館在這方面的選擇很少。在日常作業中,圖書館有很多與市政交叉的場合,這是自然而然且無法避免的。但是圖書館很少有機會與地方議會自然互動。在以更宏觀的角度而言,圖書館只有與議會合作才能將他們的工作做好。議員與圖書館代言人的活動週期並不同,並需要維持圖書館與議會的對話機制才能夠對於圖書館預算有所影響。只有對於讓當地政府主體對於公共圖書館有興趣時,圖書館的規劃策略及政治策略才能完成。

作者對於與議會合作提出了11項建議

1. 了解自己的需求

2. 了解本地的狀況

3. 熟知當地的政治生態

4. 直接與議員溝通

5. 不要公開

6. 確定預算的詳盡

7. 個人意見之表達

8. 展現專業

9. 用簡單的方式呈現

10. 誠實並坦率

11. 運用群眾壓力

十一、地方以外的層級

執行超越當地層級的政治影響必須要有高度的知識與創造力,將圖書館的興趣提升到一致的圖書館議題,並以協調組織激勵圖書館員及圖書館的支持者來推進圖書館的目標。這些活動需要對於立法過程有所了解。最重要的是必須要了解圖書館的本質和所服務的大眾。

雖然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是屬於地方的層級,但有些政策則屬於州政府或聯邦政府的管轄範圍,因此公共圖書館也必須尋求州政府及聯邦政府的支持。其有效的方法為以下九項:

1. 圖書館內部意見一致

2. 動員服務範圍內的選民

3. 動員圖書館的讀者

4. 有效的組織擁護圖書館的團體

5. 學習與官僚政治合作

6. 閱讀州政府的新聞

7. 保持有禮

8. 不屈不撓

9. 注意國家的稅收預測

十二、集中社區的關注

有效提倡的關鍵在於這些活動必須是包含在為了謹慎使用遊說工具的綜合策略中。這些工具並須經過長時的修正及經常使用來保持其有效性。穩定的存在會比曇花一現來的更有效。圖書館遊說者必須能夠評估圖書館所面對的環境,並且在該環境下所能取得的資源。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策略在現在的環境都是有用的,圖書館員必須有能力去選擇合適的戰略。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方法與策略。

本章提出許多讓大眾注意圖書館的方法與工具。

1.了解並重視使用者需求

2.舉辦小型有趣的活動

3.達成每一個目標

4.訓練你的支持者待在圖書館。

5.廣發宣傳資料

6.利用人際網路

十三、特別圖書館行政區

市政支持並沒有任何的保障,就特別圖書館行政區也是如此。這些劃分並不是萬靈丹。特別圖書館行政區所能提供的依賴於其組成結構,並提供大眾檢視的機會,並由大眾取決公共資源應該如何支援該機構。這避免了官方忽略圖書館的問題。

一般圖書館接隸屬於地方政府,某些公共圖書館本身是獨立的特別圖書館行政區,為獨立政府單位,沒有其他法人管理。圖書館特別行政區的設置並非要讓圖書館遠離政治,而是讓大眾能更直接的影響圖書館。



結論:

傳統的組織理論中認為工作功能是由組織的框架作業而來,如是職員因為他是職員而執行工作,如同管理者執行指派給管理者的功能。沒有人不屬於其職位,所有的員工都被認為會執行前任的工作。假設它們的薪水及津貼跟前任一樣,那麼是工作產生了員工而非員工產生工作。工作的本質會在工作說明書中所呈現。

我們經常認為圖書館主管都是做相同的事,但是圖書館主管也許其職則會相同,但是所做的事並不會一樣。圖書館主管在選擇工作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間,每個人有其不同的方式。在很多時候他們都採取阻力最小的方法。因為大多數的圖書館員並沒有足夠的經驗去處理地方政治,因此圖書館主管經常決定不處理政治。

當圖書館主管在選擇花費其心神之工作時有很大的選擇空間,但政治區域是他們責無旁貸的工作。其並無法指派給下屬處理,因為其關乎機構的核心。圖書館主管並不能視政治是場遊戲或是分開的事情。政治是價值驅動的,並包含的道德及倫理的考量。在組織的觀點上,政治與其文化緊緊相連。任何的公家機關都不能避免政治區域或是其為獨立的活動。在圖書館主管忽略政治的時候,政治也就忽略了圖書館,





文獻:

程良雄(民90)。圖書館經費的籌募,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8(3),頁19-26。

陳俊仁(民90)。公共圖書館募款途徑,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8(3),頁35-59。

心得:

本次我所閱讀的書籍主要著重在公共圖書館如何政治運作來爭取更多的經費及資源發展公共服務,而本想就此一面向從台灣的角度探討,可是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相關的議題僅止於圖書館法對於圖書館的影響,對於該如何運用政治運作來加強圖書館的目標等等文獻則是未有著墨。這可能也說明了台灣特殊的民情,文獻的焦點表現出圖書館對於政治運作的冷感。

因此就公共圖書館行政中的經費籌措部分作一分析。在程文中指出,圖書館經費的來源為三種:1.研訂計畫、編定預算2.專案計畫,申請補助3.進行募款,接受捐贈。而影響募款的因素又可分為:1.首長的重視程度2.組織健全3.計畫周詳4.蒐集資料5.優質形象6.親訪致意7.發布新聞8.參加活動9.帳目公開10.感恩回饋。陳文則是說明宜蘭市圖書館因受到首長重視而得以獲得較多的預算,但仍不敷使用,而進而發展其募款計劃。其第一步驟為營造讓人進入圖書館的氛圍,包含建物的設計翻新及館內的佈置陳設等。而其館藏的添置則是因經費不足而以不重複為原則,而宜蘭縣文化局圖書館在該館附近,以期能互補有無。再者是鼓勵民眾捐書或是捐贈購書經費。另外多舉辦活動或是提供活動場地讓民眾進入圖書館亦會加深圖書館在民眾中的印象。最後與媒體保持良好的關係也能提高圖書館的能見度。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Guidelines for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Public Libraries

T4 (公共圖書館之讀者服務)

Library Associ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s Group. Guidelines for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Public Libraries.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9.



摘要:

本書為公共圖書館參考及資訊服務綱領,是為了取代1980所寫成的指導方針,而該方針又是由1969年的標準更新及改寫而成。

自1980年起,資訊的包裝、出版及取得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轉變。資訊科技的優勢改變了傳統的資訊格式以及產生了新的產品及服務。社會的演進也開始強調商業、政府、公眾資訊的重要性。因此要制定新的綱領來適應這些改變及滿足讀者的需要與期待。

本書包含了實務及理念的部分,目的是為了協助服務管理者及對於參考資訊服務有興趣或責任的人員。同時提供各級當局在國家的框架合作下發展符合社區需求的標準規範。另外也有助於遠程目標服務的發展。

本書是以公共圖書館的參考服務為目標,以工具箱的方式組織而成,各個章節可以分開或是完整的使用。完整的包裝是以協助管理者計畫服務的所有層面:包含發展策略、設定目標及優先次序以及資源的選擇和管理、規劃館藏空間、安裝資訊軟體或其他設備等。管理、人事、訓練等方面也包含在績效評量及行銷之中。其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樣板作為參考,圖書館可以視其當地的需要而有所更動。

本書的撰寫諮詢了眾多的公共圖書館資訊社群。

另外本書建議與Basic reference stock for the public library配合使用。

而本書主要分為九大部分,主要就使用者、資訊服務、資訊資源、資訊傳播科技、館舍規劃、管理、服務品質與績效評估、宣傳與推廣、與其他機構的關係等進行探討。

第一章、使用者

一、導言

公共資訊服務之存在是為了滿足其所服務社區的資訊需求。只有對於社群使用者之需求有所理解,以及設定優先次序,才能夠設定經費,進行績效評量。本章主要定義社區的資訊需求,同時討論社區研究的準則,並提供應具備的清單,並且分析一般社區裡的典型使用者群組,以做為社區研究與調查的基礎。

二、社區研究

1.1、原則

社區研究匯集當地之基本資訊。社區研究包含許多與圖書館服務相關的資訊,特別是描述服務的潛在市場。社區研究是設計參考資訊服務的第一步。必須進行更新,以確保服務能夠滿足社區之需求。

1.2、社區研究清單

社區清單提供蒐集相關資訊架構,內容包含:區域之範圍、人口資料、種族及語言、聘僱資訊、未就業者、社會弱勢者、住宅、教育、政治、資訊傳播技術架構、其他資訊提供者、圖書館使用、當地之架構等。

三、使用者分群

1.3主要的使用者分群:可以教育程度、職業需求及休閒興趣作為分群之依據。以休閒興趣分群時,亦可分為日常生活及特定需求再一次分群。

1.4每一個群組對於資訊服務都有其特殊的資訊需求及期待。

四、行銷

1.5目的

行銷之基本目標為將使用者準備購買的東西進行配對。配對需求與服務明顯與公共部門是相關的且有效的。使用者調查為圖書館行銷最傳統的形式。

1.6策略

行銷策略是必須的,並且是整個資訊服務策略的部分之一。行銷策略應包含下列要素:潛在使用者分析、其他資訊來源的分析、詳盡的方法。

每一個行銷實務也應包含目標:目標及目的、描述行銷完成的計畫、績效評估以及評量所蒐集之資料的系統。

五、資訊服務調查

1.7目的

為了瞭解現存服務是否達到預定之目標。

1.8規劃

1.9方法

1.10調查對象

1.11有效的比較

1.12注意事項

了解資訊能夠呈現與不能呈現的。

第二章、資訊服務

一、序言

只有在理解社區之需求之後,才能夠訂定資訊服務的目標及目的。諮詢服務是在參考資訊服務與社區間的主要溝通橋樑,本章也定一期原則及如何實務的運作。

二、資訊服務

2.1資訊服務策略

訂定資訊服務的任務說明及相關的目的,並且包含一連串的目標。

2.2資訊服務之目標

2.2.1政策目標

2.2.2一般參考資訊服務之目標

2.2.3特別館藏之服務目標

2.2.4詢問及轉介服務之目標

2.2.5分館或社區圖書館以及行動圖書館之目標

2.2.6當地資訊目標

2.2.7兒童與青少年的目標

2.2.8殘障人士之目標

2.2.9社會融合

三、詢問服務

2.3通論

詢問的定義在於任何主動需要館員回答讀者的問題。大部分使用者主要取用資訊的地方為分館或社區圖書館,圖書館扮演詢問點的角色。凡是讀者的詢問圖書館都應該提供資訊,即便只是轉介服務。

2.4優先次序

2.5詢問的限制

2.6詢問的過程

2.7轉介

2.8公共圖書館中的資訊服務專家

第三章、資訊資源

一、序言

本章談論的資訊資源的本身,包含了選擇以及管理的原則,以及合適的清單。

二、選擇與管理

3.1選擇政策

滿足使用者之需求。

3.2選擇之方法

3.3新穎性

任何非最新版本之參考書應做適當的警告標記

3.4淘汰

3.5電子資訊資源

3.5.1選擇與評估

3.5.2網路上的資訊資源

三、資源提供之標準

3.6服務層級

主要以所服務的人口來訂定不同的類別,可分為ABCEDE五等。

A 服務人數超過50萬人

B服務人數介於25萬人到50萬人之間

C服務人數介於10萬人到25萬人之間

D服務人數介於2萬5千人到10萬人之間

E 服務人數小於2萬5千人

3.7A-D的資源方針

就A-D類型圖書館建立資源之標準

3.8最小型圖書館之核心資源

3.9特別需求之資源

學生、上班族、休閒、日常生活、取用的協助、種族團體、社會包容

第四章、資訊傳播科技

一、序言

資訊科技的產品與系統對於資訊服務帶來許多新的機會,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科技議題難以處理的問題在於其往往充滿了神秘感,且人們缺乏使用經驗,另外也需要透過許多軟體來取用資源。員工需要被訓練以向使用者解釋如何使用設備與軟體,以期達到資訊服務的潛力。

二、資訊傳播科技服務

4.1資訊傳播科技與公共資訊服務

4.2規劃

發展資訊與傳播科技服務是昂貴的,且包含了其他的圖書館服務,因此依賴於團隊合作。另外策略與規劃需要定期更新。

4.3服務

4.4網路之取用

三、資訊與傳播科技與人員

4.5人員之專業性

任用新的人員時,除了應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外,對於用新科技傳遞服務,應具備正向的態度。

4.6人員訓練

四、科技議題

4.7標準

4.8防護

4.9預算

第五章、館舍規劃

本章主要講述參考資訊服務相關的館內設施配置,例如參考資訊服務的規模、研究空間與閱讀空間的配置、家具、指標、資訊與傳播科技的安裝等,最後討論到資訊服務人員在館內工作相關的健康與安全問題。

5.1一般考量

5.2書庫管理與取用

5.3參考資訊服務之規模

5.4研究與閱讀空間

5.5家具

5.6設備

5.7指標與呈現

5.8資訊科技之安裝

5.9工作之健康與安全

第六章、管理

一、序言

本章由資訊服務的觀點,討論資金、規劃、人事與訓練四大部分

二、經費

6.1經費之掌控

可分為人事、設備、館藏三個層面。

6.2經費之層級

6.3外部經費

三、規劃

6.4法令規範

6.5圖書館計畫

中程與近程目標。

6.6其他計畫

6.7人員發展計畫

6.8 災害防治

四、潛在的威脅

五、緊急處理之規劃

六、人員配置

6.9組織架構

6.10資訊服務管理者

6.11資訊服務之人事

6.12知識、技能與能力

七、訓練

6.13目的、價值與範圍

6.14訓練內容

第七章、服務品質與績效評估

一、品質

7.1品質的定義

許多參考資訊服務宣稱其目標是為了提供高品質的資訊服務,但品質是很難定義以及測量的的。

使用者對在取用資訊服務時所接觸品質面向為:形定事物(館舍等硬體設施)、可信賴的程度、熱誠、神情、保證。

7.2品質的重要性

服務應該在成本與品質之間取得平衡。大眾的錢不應浪費在沒有人使用的服務上。

7.3品質評估

二、績效評估

7.4指標之選擇

7.5建議之績效指標

建議的指標包含服務與設施、服務之使用、詢問、館藏四大指標。

7.6使用者與績效評估

多數指標並未考慮圖書館對於使用者的價值,有部分的使用者來自非服務社區。

7.7評估

第八章、新聞發布與推銷

一、序言

宣傳是最大化參考資訊服務之使用和達到圖書館所投資之資源的最佳使用。日益複雜的使用者期待已成為在社區裡維持良好可見度的另一種壓力。

本章著重在宣傳與推廣上

8.1一般性

宣傳與推廣應與行銷一起搭配,以作為資訊策略的一部分。定義推廣活動的目標區域及設定標準及方法。

8.2增加可見度:透過參與公眾事務

8.3第一印象:贏得顧客的支持

8.4顧客回饋與監控

第九章、關係

一、序言

資訊服務人員應尋求發展與其他內部及外部組織廣泛的連結。本章主要講述在圖書館服務內及與其他更廣泛的區域所產生的關係。圖書館應常常回顧是否對圖書館之服務產生益處。

9.1在圖書館服務的範圍內

9.2在當地政府的範圍內

9.3外部:專業團體

9.4外部:其他組織

9.5網路:與其他部門產生網路連結,並且被認可為資訊提供的主要角色。

9.6合作關係

書目

卜小蝶(民96)。網路問答服務系統探析: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線上參考服務系統與Yahoo!奇摩知識+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62),頁35-51。

胡志根(民95)。圖書館參考服務與虛擬社群的經營-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通訊,(74),頁7-12。

胡志根(民95)。圖書館參考服務與虛擬社群的經營-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通訊,(73),頁12-16。

徐嘉僑(民94)。數位化參考服務在現代化圖書館的運用,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1(2),頁60-76。

盛美雲(民90)。服務不打烊--淺談數位化參考服務,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7(4),頁44-55。

鍾雪珍(民94)。「全國圖書館合作參考服務系統」新版介紹,國家圖書館館訊,106,頁32-35。

心得

國內對於公共圖書館的參考服務並未特別著墨,而是以參考服務做概括性的論述。而其中又以數位化參考服務的文獻居多,這也說明了新科技對於圖書館的衝擊,既有的參考服務有必要進一步延伸以提供更多元的服務。

而其中又多提及全國圖書館合作參考服務(CDRS)的合作式參考服務,但是在實際在網路上操作發現該系統並沒有在運作中,而後在檢索時才發現其已改為全國圖書館合作參考服務(Virtual Reference Taiwan)http://vrt.ncl.edu.tw/,以國家圖書館之參考服務為系統架構。

查檢文獻中,有一篇將公共圖書館的參考服務與雅虎奇摩知識家做一全面性的比較,不難看出新科技與新服務帶給圖書館的刺激。目前,圖書館之線上參考服務可以透過增加與讀者互動的部份來加強服務的黏著性,唯有讓讀者參與其中,圖書館的服務才能繼續發展下去。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Technical Services in the Medium-Sized Library

T3 (公共圖書館之技術服務)


Iner, Sheila S. Technical Services in the Medium-Sized Library: An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Practices. Hamden , Conn. : Library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1991


摘要:


本書主要就當前的技術服務之組織及功能作一介紹,並由介紹美國中型圖書館之現況做簡短的介紹。本書之內容來自於參與調查的圖書館員以及作者的觀察。調查對象為120個中型圖書館,其定義為服務學生數為250010000人的大學圖書館和服務社區人口數為50000150000人的公共圖書館。


導言


(1)技術服務的定義:


技術服務是一連串進行圖書的徵集與組織的活動,與讀者並沒有直接的接觸。傳統而言,採訪以及編目作業一直被視為技術服務的核心。Gorman(1990)則提出了廣泛的定義:1.購買圖書2.分類編目3.期刊控制4.資料庫與目錄之維護5.標示已處理之資料6.資料之上架與查核7.流通服務8.裝訂與保存9.館藏管理10.預算與規劃。


技術服務專注於資料的處理而非使用該資料的人。但是在電腦化之後,讀者服務與技術服務的分野越來越模糊。


(2)本書的目的


多數的研究都是以大型的研究圖書館或學術圖書館為主,因此本書是以中型圖書館的角度撰寫。


(3)技術服務的消亡


1. 書目網路的擴散以及本地自動化系統會戲劇性的減少編目單位的規模。


2. 採訪單位會擴及館藏發展及管理的部門,並且與公眾服務結合。


3. 被納入新的組織之下,如自動化系統、電腦服務等。


一、研究背景


分別為60個中型學術機構、60個中型公共圖書館中的技術服務單位主管。


二、技術服務中的電腦計算


(1)前電腦系統


傳統的人工處理產生了大量的書面檔案,同時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因而佔去了大量的圖書館預算。而在1960年代產生了兩個問題:1.過慢的處理程序,以及大量的未完成資料。2.薪資以及通貨膨脹造成了技術服務成本高漲。因此引進了電腦來解決此二問題。


(2)電腦化書目系統


(3)圖書館使用電腦的發展


造成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蓬勃發展的原因在於1.電腦的處理能力強大,並且能夠負擔其費用2.處理書目資料時的大量的程式設計經驗。


而其功能在於1.以相同的人力處理更多的工作2.提供更好的服務3.降低保存及處理的成本4.可以取得更多的書目資訊進而發展新服務5.改變了書目紀錄的儲存、組織、檢索、呈現方式6.更有效的掌握工作量


(4)圖書館自動化的議題


1.轉鍵系統與系統單元的採購2.單一功能或是整合系統3.使用者介面的品質4.現存資料之轉換5.了解系統的能與不能6.工作流的改變造成組織變革。


三、採訪與館藏管理


採訪工作是處理圖書資料的訂購與取得,而館藏管理則包含了決定以下事物:館藏目標及目的、分配預算、能夠滿足目標的圖書、選書政策、評鑑館藏。


(1) 訂購前的館藏管理活動

設定館藏發展之目標及目的、分配預算、評鑑館藏、選書及審核、重新檢查。


(2) 採訪:訂購與取得圖書資料


(3) 訂購後的館藏管理活動

重新評鑑館藏、館藏的汰舊換新


四、館藏維護管理


將館藏長久維持在可用的狀態下即為館藏維護。


(1) 館藏維護問題

1.
物理上的損壞

2.
化學上的惡化

3.
生物上的損害


(2) 維護規劃


1.回溯性資料維護(重置、改裝、修補、丟棄)


(3) 預防性的維護方法


(4) 維護管理的組織


五、編目、分類與製作索引


讓讀者可以快速並簡單的辨識所需的資料便是此工作的目的。館員以兩種方式組織資料(1)將相同主題的資料集中擺放(2)準備目錄或清單供讀者檢索。


(1) 歷史背景


(2) 書目利用與抄錄編目的成長

電子化的書目紀錄(MARC)以及書目網路的形成造成了抄錄編目的成長。


(3) 館員與工作流的重新組織


(4) 整合性書目系統


理想上本館系統應包含三個層級的資料


1.本館館藏資料2.他館館藏資料3.對於其他資訊的連結


六、文件傳遞服務:流通與館際互借服務


(1)取用權與擁有權的爭論


(2)流通控制與預期追蹤


(3)政策與實務


從他館借閱圖書資料即為館際互借,透過電子化的書目網路具有三種特性1.能夠儲存呈現各種資料的書目2.能夠包含與展現館藏清單3.透過網路傳遞訊息。


七、合作館藏發展


合作館藏發展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圖書館無法購買所有的圖書資料,因此透過多館聯合採購可以取得更多的資源。


合作館藏發展實做的步驟為:


1.計畫的實施應得到承諾與保證,參與之圖書館成員應相互合作。


2.成員必須認同短、長期目標,從而達成組織即行政上的決策訂定。


3.設計適切的組織結構


4.特定的計畫必須經由集體同意,以達成合作發展的目標。


5.短期目標必須與長期目標取得一致性。


6.各種目標及策略一但經過認可,管理者便被允許控制與執行計畫。


八、超越90:電子圖書館與技術服務


1.經過編目過的資訊基本上都是可取得的,但仍無法輕易且經濟的獲得。


2.提供一致的目錄介面讓使用者檢索多種形式與類型的資源。


結論:


1.圖書館的改變是進化的而非革命的


2.系統會隨著技術革新而改善


3.智慧財產權應就新科技的角度重新檢驗


查檢書目


林巧敏(95)。館藏發展新典範--讀《電子資源與圖書館館藏發展》[詹麗萍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87,頁26-29


高雅慧(92)。電子出版品管理對圖書館館藏發展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9(4),頁53-60


楊雅勛(93)。淺談「合作館藏發展」。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圖書分館館訊,69,頁1-2


龔惠如(89)。資訊網路時代合作館藏發展之理論與實務初探。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5),頁3-18


心得


就文獻的檢索而言,目的在於對於台灣公共圖書館之合作館藏發展有一概觀觀性的了解。但是在反覆檢索過後,發現於多數的合作館藏發展多偏向於電子資源的共享方面,對於紙本資源則甚少提及。而在電子資源的合作發展方面,多是採取聯盟的方式,集體與資料庫廠商議價,從而降低訂購費用。但此一活動並沒有達到合作館藏發展,這只是資源共享而已。此外,電子資源聯盟並未達到合作館藏發展中提供更多面向的館藏之功能,其是提供一致的館藏給各個合作館,而使館藏重疊性高,不利於館藏互相支援。


因為文獻檢索上的闕漏,無法對於此一主題有較為深入的探討。



Follow 以前別人寫的做修改 這本蠻結構化的

還好份量不多 一個晚上還是可以解決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IFLA/UNESCO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

T2 (公共圖書館之任務與目的、組織與服務)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Section of Public Libraries.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IFLA/UNESCO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 Munchen; New York :K.G Saur,2001


摘要:


本書的目的在於協助各地的圖書館員發展與在地社區有關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同時是一套指南與標準,適合任何發展階段的公共圖書館。本書的對象是圖書館員,必且希望他們能據此改善圖書館服務。


1.公共圖書館的角色及任務


1.1導論


1.2 公共圖書館的定義


公共圖書館是由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或其他社區機構等機制建立、支持及贊助的機構。提供取用知識、資訊及創作的資源及服務,不受種族、國籍、年齡、性別、宗教信仰、語言、身心障礙、經濟及就業狀況與教育程度的限制,社區成員都享有相同的資源及服務


1.3公共圖書館的任務


公共圖書館的基本宗旨是透過提供各種形式的資源與服務來滿足個人和團體在教育、資訊和個人發展上的需求。它們向個人提供廣泛的知識與見解,是民主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1.4變遷中的機構


1.5知識自由


公共圖書館必須反映人類各方面的經驗及見解,不受檢查制度的干涉。


1.6平等原則


公共圖書館對社區所有的成員開放,並確保弱勢團體的使用權利。


1.7地方需求


1.8地方文化


1.9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基礎


1.10無牆的圖書館


以服務的角度規劃圖書館發展,而非以館舍建物為考量。


1.11圖書館建築


1.12資源


2.法源及預算


2.1緒論


2.2公共圖書館與政府關係


公共圖書館是服務地方的機構,地方政府通常擔任其主管單位。


2.3公共圖書館立法


公共圖書館依法行政,確保其永續發展性及在政府機關的地位。有一些國家的實行公眾借閱權,公共圖書館就所提供及借出的圖書的部份,向作者支付權利金。


2.4經費


公共圖書館的主要經費來源為地方或中央政府的稅收及專案補助,次要經費來源為個人或其他的捐助。


2.5公共圖書館的治理


公共圖書館必須有合適的治理單位,由公職人員與圖書館委員會成員等地方代表組成。


2.6公共圖書館的行政


2.7公關與推廣


3.滿足使用者需求


3.1緒論


3.2辨認潛在的使用者


3.3分析社區的需求


3.4使用者服務


3.5服務管理


圖書館的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應以使用者需求與方便為原則,不應以本機構和員工的方便為考量。


3.6圖書館利用教育


公共圖書館應教導使用者如何有效的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


3.7合作與資源共享


包含了共享書目紀錄、館際互借。


3.8網際網路


公共圖書館應當提供安全的網路讓所有的居民可以透過公共圖書館獲得資訊,而不應技術問題而被社會排斥。


3.9服務的取用


3.10圖書館空間規劃


應考慮圖書館的功能及規模、空間設計、設計特色、開架區、指示看板、圖書館氛圍、電子視聽設備、安全性、停車空間等需求進行規劃。


4.館藏發展


4.1緒論


圖書館必須提供無差別的取用各種資源的服務以滿足使用者的各種需求。


4.2館藏管理政策


館藏管理政策的內容應就普遍性、一般性、特殊性等方面進行制定。


4.3館藏資源範圍


公共圖書館必須提供範圍廣泛、數量充足、含有各種媒體的館藏資源,以滿足社區的需要和興趣。


4.4館藏發展


館藏應配合服務發展,不應為蒐藏而蒐藏,除非是以保存為原則。


4.5館藏維護原則


其面向包含採訪與淘汰、建立保留書庫以及館際互借。


4.6圖書館藏標準


依被服務人口計算,每人1.5冊至2.5策為基準或最小館藏不低於2500冊。


4.7電子資訊設備環境


4.8新館的館藏發展規劃


4.9採購率與淘汰率


5.人力資源


5.1緒論


5.2圖書館員工的技能


包括人際溝通技巧、社會意識、團隊工作、領導能力等。


5.3員工的類型


可分為合格館員、圖書館助理、專業技術員工、輔助員工。


5.4專業倫理標準


5.5圖書館員工的職責


5.6員工的數量


2500名被服務人口應有一名全職員工。


5.7合格館員的教育


5.8教育訓練


5.9生涯規劃


5.10工作環境


5.11志工


6.公共圖書館管理與行銷


6.1緒論


6.2管理技能


圖書館管理須要以下技能:其需要領導能力和主動性,並與主管和贊助單位保持良好關係,同時規劃與發展政策,建立並維持與其他機構的關係,預算協商與管理,圖書館資源管理,人事管理,圖書館系統的規劃與發展、彈性管理、行銷與推廣、社區聯繫和遊說。


6.3建立與維護網路


6.4財務管理


6.5圖書館資源管理


6.6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的重要因素為:員工的任用應有公平的程序、暢通各階層員工的溝通管道、讓員工有參與制定政策的機會等。


6.7規劃與發展圖書館系統


6.8變遷管理


6.9分層負責


6.10管理工具


可以利用社區需求分析、監督與評核、業務考核等工具進行管理。


6.11行銷與推廣


圖書館主管可利用行銷技術來協助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並規劃有效的服務,已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圖書館應向民眾推廣它的服務,讓民眾了解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


附錄


1.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


2.芬蘭圖書館法,1998


3.英格蘭白金漢宮圖書館服務讀者憲章


4.圖書館建築標準-加拿大安大略和西班牙巴塞隆納



中文相關書目


于錢寧娜(91)。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與前景。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1)12-19


林文睿(93)。從圖書館法檢視公共圖書館組織與營運的影響。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2(1)14-22


林嘉玫(94)從「公共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探討公共圖書館發展現況,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4277-287


黃國正(91) E世代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9(3)14-21


盧荷生(93)。公共圖書館與圖書館法。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2(1)1-7



心得:


從上列的文獻中,可以發現圖書館法的篇幅極多,因為我認為圖書館法是圖書館事業的基礎,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必須就根本的層面從圖書館法來省視公共圖書館的現況。而從文獻中不難發現,目前的圖書館法雖然光是明令頒布就足以讓圖書館界額手稱慶,但事實上圖書館法並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圖書館法的目的在於給予了圖書館成立的依據,同時也賦予公共圖書館任務使命,並提供圖書館組織規範和明確的任務使命與經費來源,但是就目前而言,其問題存在於1.主管機關之不一致:隸屬文化局或教育局2.任務不夠具體明確3.對於圖書館組織並未明確規劃。4.經費的訂定並沒有強制性5.圖書館的評鑑也未有一明確的準則設立。


依據公共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來檢視台灣之公共圖書館,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圖書館均無法合乎要求,其原因可分為1.人力資源不足2.經費短缺3.缺乏明確館藏評鑑機制4.城鄉差距。


將圖書館法與現實做一明確的比較可以對台灣目前的公共圖書館事業能有較為清楚的理解,並能從而思考未來圖書館法修訂的方向以及公共圖書館的發展。


----

感謝老毛當年把這本書翻成中文 不然我應該第一個禮拜就死在教室裡

東抄抄西抄抄的 ㄎㄎ

可是最後還是被老師嗆 O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