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Redefin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uthorChaim Zins

TitleRedefining information sciencefrom “information science” to“knowledge science”


Citation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 62 No. 4, 2006 pp. 447-461


Topic重新定義資訊科學


Purpose探索資訊科學的本質


Methodology五段論證


Finding資訊科學確有其必要改名成知識科學


Summary


    目 前對於資訊科學沒有統一的見解。不同的解釋代表著不同的知識領域。在以資料、資訊、知識三者討論資訊科學時,若認為資料是原始的資訊,資訊是原始的知識 時,如此由於知識的高位階,則應該將資訊科學改名成知識科學。而其中爭議在於一者認為知識與資訊是相似的,沒有位階問題。一者認為資訊是客觀的實體,而知 識是個人心智模式的總和,所以資訊科學討論的是資訊。


    傳統知識論分為三種,一為實際知識,一為親知,一為定理知識。前者為KNOWING HOW的技能,後二者中前者為不經由中介直接感受到的資料,而定理知識則是知道那個物體。而資訊科學則是由可推論的定理知識所建構。


    知識可以被認為是一個人的心智或是一個物件。前者認為主觀知識是由個人認知其為真所建立,後者則認為知識是客觀而獨立存在的。


    Popper的世界論中世界1由所有的物理實體組成,世界2由所有的主觀實體所組成,世界3由人的心智所組成。我們無法確切得知在主觀意識外是否存在任何客觀知識。因此我們應該以宇宙知識來描述客觀知識的存在。沒有人知道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每個人運用主觀心智來活化宇宙知識。宇宙知識其實是主觀知識的外顯形式。


    資料、資訊、知識三者互有關聯。資料是原始的資訊,資訊是原始的知識,這個順序建立於一個認為資訊是一個資訊是實化知識的必要元素的謬誤。資訊與知識也不是類似的,資訊是知識的特殊形式。


    任何的感知行為都是綜合的,知識也是綜合的。任何的經驗感知是由"感覺資料"與主觀意識的綜合體。資料是感官上的刺激,資訊是這些刺激的涵義。資訊在主觀領域則是經驗知識,一個加諸在原有知識之上的知識。知識則是個人的心智思想,為個人的信念、信仰以及真哩,包含了經驗與非經驗的知識。


    在客觀領域中,資料是一組呈現感官刺激的信號,資訊是一組呈現經驗知識的信號,知識是一組呈現個人信念的信號。 個人是決定一組信號是資料、資訊或知識的重要關鍵。


    資訊科學與認知心理學及神經科學不同點在於後二者由探索思考以及學習來關注於主觀知識領域,而資訊科學則關心的是客觀知識領域。資訊科學是知識裡研究客觀知識中的科技以及使用方面。也就是製造、呈現、組織、運作、儲存、散佈、檢索。


    從 以上的觀點可以做出資訊是知識的一種,資訊科學探索的是知識的根基,由是可以得出以知識科學取代資訊科學的結論。名稱的改變可以表現出該學科所關注的焦 點。目前資訊科學建基於知識是人類心智的綜合體,只存在於主觀知識領域。這表示客觀知識領域只是資訊而非知識。可是我提出了在客觀知識領域亦有知識存在的 概念,因此我建議將將資訊科學改名為知識科學。



Comments


   此文探討的是資訊科學所處理的問題的本質。資料、資訊、知識三者一直以來均是資訊科學所關心的對象,如何妥善運用其達到最大效益也就是本學科最終的目標。而本文重點在於資訊(information)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知識(knowledge),因此其建議必須將學科名稱從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改為知識科學(knowledge science)才能確切的代表本學科所研究的方向。

   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學科科目名稱的更動,表現出的是該學科與時俱進,彰顯其跟上時代潮流的樣子。如同當年圖書館學更名為圖書資訊學一般,將資訊科學融入圖書館學之中,表現出研究範圍的擴大以及延伸。但是,此一改變必須代表該學科所研究之面向真實的改變。


   意 即如果資訊科學改名為知識科學之後,如果其研究方向還是一樣的話,那麼其實更不更名並非必要。雖然名不正則言不順,但是同時必須考量到現有之學科名通俗 性,以及被大眾接受的程度。誠如文中所言,資訊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可是知識又何嘗不是?雖然資訊科學處理的真的是知識,可是更名之後,其研究方法、研究對 象、研究目的並不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我認為此一更變非屬必要。


Information Science

AuthorTefko Saracevic

TitleInformation Science


Cit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October 1999


Topic資訊科學


Purpose重新釐清資訊科學的本質


Methodology歷史分析及預測未來


Finding結合使用者與系統導向的研究方法是未來研究的趨勢


Summary


資 訊科學由其所指出的問題以及所解決的方法來定義。資訊科學本來就是綜合學科,其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是變化的。而且這種跨學科的發展也是各自不同的。資訊科學 無可避免的與資訊科技有所關聯。技術性解決方案為讓強制資訊科學變得跟其他學科一樣發展、或者是進一步的將資訊社會視為一個整體。資訊科學在很多方面在資 訊社會的發展中扮演主動的參予者,資訊科學擁有極多的社會及人文面向。


資訊檢索提供了資訊的過程邏輯化,相關概念則是與使用者的資訊尋求與評估,互動則是指在資訊檢索中使用者與系統溝通。


資訊科學是在處理二次大戰後因為科技革命等因素造成大量出版的資訊爆炸。


資訊科學的發展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政府機構的支持,而其目的是為了有效傳播大量生展的知識。最終是讓科學文獻可供取得。在資訊社會來到的時候,資訊科學雖然有提出解決方案跟實務但是並沒有完全壟斷掌握資訊的方法。當資訊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多人開始研究資訊。


資 訊是一種基本現象,研究基本現象是學科的本質,而資訊這一概念在各學科之間所定義的各有所不同,有寬有窄。在窄化的定義中,資訊是指「給予決定的訊號或信 息,牽涉較少或趨近於零的心智模式」其價值在於帶給決定者的變化。而在寬化的定義中則代表認知的過程與理解,其處理兩個認知架構,一為心智,一為文字。而 在最寬的定義中,資訊是一種背景,其不單只是被接收、被認知,還有其所處的環境、工作、事件等


資訊科學主要由兩個層面所組成,一為資訊分析,一為資訊檢索,兩者的互動性很低,


資訊科學是有效使人、社會、組織與資訊有效溝通的專業實務。重視資訊的需求以及使用。關心人類知識的各種紀錄(文獻)。其無關於電腦科學中提供有效的電腦應用方面。


資訊科學處理的面向有:1.實證資訊檢索2.引文分析3.實務檢索4.書目研究5.圖書館系統6.科學傳播7.使用者研究與理論8.線上公用目錄9.其他學科10.索引理論11.引用理論12.傳播理論13.互動研究14.網路搜尋15.多媒體檢索16.多語言檢索17.數位圖書館


資訊檢索專注於搜尋資訊,以及於其中系統、技術、機制。重點在於系統的建置。系統導向作法是由演算法的作業以及由傳統IR模型的評估做為實例,並不考慮使用者因素。而認知、情境、互動研究反而是使用者導向作法的實例。在建構系統時,以使用者為導向的系統未曾被建置,而系統導向的系統並未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結合兩者的研究多由使用者導向的研究者所執行。


網路的混亂讓每個人都想透過IR來制定規則。而網路的檢索系統越來越多,同時也產生了未發生過的問題。


相關的概念是指在系統與使用者溝通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有價值的資訊。IR系統中多使用求準率跟回現率來評估系統,而相關的評估中又包含了許多概念。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一樣關注於個人有效利用資訊紀錄,其不同點在於:


1.大部分資訊科學的議題在圖書館學中不存在。


2.圖書館學的架構與資訊科學的架構並不相同。


3.雖然在實驗的方法上有所雷同,但是對於專業的要求仍大相逕庭。


4.在資訊檢索與圖書館自動化中所使用的科技相當不一樣。


5.圖書館學較為獨立。


電腦科學與資訊科學的關係在於將電腦科技應用於IR之中,以及相關的服務、網路。電腦科學關注於符號的傳輸,並不考慮與使用者的互動,而資訊科學關心的是資訊的傳輸,兩者之間有互補的作用。此外數位圖書館的議題吸引了大量非圖書館界的人員進入此一領域。


資訊科學教育並沒有受到其應有的重視。而其教學模式又可分為Shera模式以及Salton模式。 Shera模式:將資訊科學附加在圖書館學之中、 Salton模式:將IR附加於電腦科學之中,並沒有一個融合使用者導向以及系統導向的資訊科學教育。


Comments


本文透過有組織的條列說明資訊科學的本質內涵,首先指出其出現的歷史意義,次而指出其所處理的基本現象,再者分析其所組成的元素以及研究方向,然後提出了資訊檢索、相關、互動三個資訊科學重要的議題。最後分析與資訊科學融合的學科,並以圖書館學與電腦科學為例。


而文中對於學科的定義相當準確,意即一個學科的意涵是由其所關注的問題以及研究的方向所組成,過多的宣染以及誇示其實都是不必要的。


而所謂相關的概念是一個變動性相當大的議題,其由使用者決定了大多數相關的價值,也因此使研究此一議題的困難度相當的提高。


在 我大學時期所修習的課程中,其實對於資訊科學著墨甚少,由是目前對於何謂資訊科學仍然有些混沌不明。這也印證了文中所說的「資訊科學教育不被重視」的觀 點,說明了目前的學科分類仍是將資訊科學下置於圖書館學下,並沒有融合於其中,只是附加於其後而已。也指出了雖然圖書館學跟資訊科學雖然表面上相當類似, 但是本質上仍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要與之融合仍然相當困難。







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

Comment部份可以略過 我的comment很沒sense...



一篇要3小時 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進步成1小時 ㄎㄎ




AuthorBORKO, H


Title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


CitationAmerican Documentation, 19:1(1968:Jan.) p.3


Topic分析文獻學與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關係


Purpose重新定位資訊科學


Methodology描述現況


Finding


Summary


資訊科學是調查資訊的特性以及行為、管理資訊流、以及有效的利用資訊。關注於知識本體的來源、蒐集、組織、儲存、檢索、傳播、轉移、以及使用資訊。這是一門跨學科科學。其擁有自然科學以及應用科學的面向。圖書館學與文獻學都是資訊科學的應用層次。


資訊科學的目的在於提供可以讓各機構提升知識傳播及累積能力的資訊架構。但是目前各機構對於社會並無法充分的溝通,其原因在於1.大量產生的新知識孤立了舊有的知識2.知識的快速變動造成畢業生必須重回學校學習3.大量的科學家跟科學期刊存在4.越來越多的專業讓各學科的溝通更加不易5.研究與應用有即時同步的需求。如果各學科無法彼此溝通的話,會發生重複研究的問題,造成研究事倍功半。


資訊科學中的理論與實務互為表裡,資訊科學研究分為九個類別:1.資訊需求與使用2.文件製造與複製3.語言分析4.轉換5.摘要、分類、索引6.系統設計7.分析與評鑑8.模式分析9.最適系統。


理論不能只是紙上談兵,研究者多組成一個以應用導向小組織,他們處理資訊傳播的問題以及其他,同時需要最新的理論來應用於其中。科學學門需要學術元件,資訊科學目前被關注於專業技能而非所需被教育的內容。或許需要等到現有的學生畢業後才能決定資訊科學真正需要教授的科目。


資訊科學是是一門跨學科的科學,調查資訊的特性以及行為、管理資訊流、以及有效的利用資訊。文獻學是資訊科學中應用的部份,其專注於取得、儲存、檢索、傳播文獻資訊。資訊科學家研究處理新資訊的新技術、教授資訊科學或改良資訊處理系統。



Comments


本文成於1968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但細觀而言,套用於目前的資訊科學仍不失其梗概。本文生成的環境在於將文獻學與圖書館學結合而成圖書資訊學的時代,此一文點出了當時的從業人員對自我認同的問題。瞭解本身學科所關注的問題是專業研究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有系統的將資訊科學的內涵有系統的組織起來,使欲接觸該領域之人能有一通盤之了解。


透過此一文,可以明白資訊科學的本質以及努力方向。雖然經過了三十多年,我卻認為目前的資訊科學也尚未超脫本文所描述的範圍,這是否代表著本學科侷限性?或者是其已發展完備了?甚而之,是否需要重新定義資訊科學?







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我那夭折的導讀

因為很多原因 我囫圇吞棗三小時的paper



最後 還是沒有呈現給大家看



也好 反正我也沒什麼信心



看了別人報告才覺得自己像塊屎 ㄎㄎ 臭不可擋



Cataloging, Reception, and the Boundaries of a “Work”,Laurence S. Creider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Vol. 42(2) 2006



作品的界限



C. A. Cutter’s principles of the catalog

卡特的目錄功能不只是特定的圖書館所能提供的作者作品其中還包含了可取得的作品及版本

FRBR

而FRBR提出了四個實體:作品、內容版本、載體版本、單件的概念之後,

將資訊組織的層次拉高,書目紀錄將以作品"WORK"作為處理單位。

因此此時定義作品的概念以及範圍將是重要的,必將提出一個可以讓人依循的準則。

FRBR定義的作品概念

即一種完全智性或藝術性的創作。為一抽象的實體。

沒有任何一個單件可以完全的代表作品,作品為眾多內容版本中文本的存在。

Peter Shillingsburg的概念

作品不是特定的單件 而是所有單件中部份的集合

作品的常時變動

作品的認定將由社會、作者、讀者等多面向而改變,其界定並非一成不變。

作品的界線

所以這樣的現象表示一定要有準則來導引是否將一物件定義為一個新的作品或者是原作品的延伸

AACR

AACR提供界定載體跟內容版本的分別,但沒有辦法分辨作品(劃一提名及附加款目)

內容的搬移

內容的搬動是整個作品的子集,並不造成新作品的生成。

翻譯作品

不同語文但是相同內容的物件是否是作同一作品?

作品編輯

作品編輯者的更變造成附加款目的改變(主要著者的改變)造成作品認定的困難(新作or舊作)

Patrick Wilson的定義

凡文字一經更動,即是為一新的作品(未被接受)(違反巴黎原則中展現版本之概念)

FRBR的定義

"一個全新的作品來自於一個獨立的智性或藝術性努力" 未考慮到其他的社會因素

作品的概念

作品並不實體存在在任何事物上,而是建立於心智的認知,

可是每個人對於作品的概念都不盡相同,而且作品的決定充滿了主觀意識,

所以必須要有準則。



作者用歐洲中古世紀的作品來類比當今對於作品認定的現象



1.形式上的改變不會產生新作品

2.匿名作品比屬名作品來的較易被更動

3.作品的認定來自於學術研究方向、手稿之存在與否等



Gregory of Tours

叢書在原作者死亡以後繼續新增、改寫等等改變其原始涵義,學者仍視為同一作品。

作品主體意識的延續均為作品的範圍



中世紀法國史詩

與其找一個共同的題名,不如為其個別命名,將手稿視為單一的實體



昂格魯薩克遜史:分成多本 而且成書年代不一 但仍視為單一作品 (文化之考量)

愛爾蘭史則否



電子檔案

網路資源



結論



Catalogers need to think about how to provide clear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expressions or editions in their authority record, whether by adding

a date or a name to a recension or a catalog number or a version name.

For the theoreticians, this exercise indicates that the very lack of precision

in the definition of terms such as work or expression may be one of

the strengths of FRBR rather than a weakness.



結論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我不會導讀 我只會翻譯 OTZ








2007年9月26日 星期三

悵然

一個人坐在活大的椅子上



看著窗外人來人往



獨自啃著買來的麵包



彷彿時空錯置



我好像又回到了當年



那個一個人站在文開樓梯間的我



總是在中午拎著大亨堡或是雞腿堡



四處遊蕩 到哪裡都不自在



最後總是坐在樓梯上把麵包吃完



這種感覺再熟悉也不過



也就是人生地不熟





總是無法在校園裡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



腳踏車總是熙來攘往 無時無刻



每個人好像都是剛上下課 匆匆 喧鬧



走路走的真煩 還要閃腳踏車





上課也不是挺認真



三小時的臨陣磨槍比不過三天的鑿壁引光



以後勢必要提早三天開始寫作業 我沒有自信熬夜寫作業了 我聽到後現代就頭大 ㄎㄎ



還好我有眼睛博士





高普考一蹋糊塗



國   技  管  法  讀   電  均  rank

52  34  70 78 56  52  57  93



圖 技  法  國  管  讀 電  英  均    rank

52 56 68 58 50 54 43 57 54.2  79

看來研究所是矇到的 我還是乖乖唸書好 問題是我的資組到底怎麼了



嘖嘖



低潮期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 ... oops

轉眼間



暑假過了

 

過的很莫名奇妙



又來到了新的學期 新的環境 新的交通路線 新的用餐地點



說不出的感慨






































































































































 
0

7:00-8:00
         
1

8:10-9:00
         
2

9:10-10:00
    資訊組織研討



   
3

10:20-11:10
    資訊組織研討



   
4

11:20-12:10
    資訊組織研討



   
@

12:20-13:10
         
5

13:20-14:10
    資訊社會學



   
6

14:20-15:10
    資訊社會學



自動分類與索引



 
7

15:30-16:20
    管理心理學



資訊社會學



自動分類與索引



 
8

16:30-17:20
    管理心理學



自動分類與索引



 
9

17:30-18:20
    管理心理學



   
A

18:30-19:20
資訊學研討

圖資編目室

       
B

19:25-20:15
資訊學研討

圖資編目室

       
C

20:25-21:15
資訊學研討

圖資編目室

       
D

21:20-22:10
         



禮拜一的6點半到九點  是一堂必修課 跟在職班一起上 回到家可能已經11點



禮拜二放假 不知該往何處去 可能會龜起來寫作業 



禮拜三 兩門課 下午那門還在抉擇中 我比較PRFER資訊社會學



禮拜四 聽說很操 可是我根本沒基礎 去上課會不會被電 我可不可以只上語意網之類的概論



禮拜五又放假 空堂好多 可能又會虛度



看來時間管理是這一階段重要的課題



我又沒有兼助理 好像又走岔了一條路 ㄎㄎ



可能每個禮拜三都會去吃漢堡王  腰圍可能又會寬個兩寸 Jesus!!



腳踏車還沒著落 走走路應該也不錯 活動範圍應該不大



念點書吧 唸書



還是去圖書館看DVD ㄎㄎ

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

索然無味

夏天



在我躲在市議會中吹冷氣的同時悄悄的走遠了



涼涼的風 拂上臉龐



禁錮在腰間的累贅越來越沉 壓迫著我的行走



秋高氣爽我卻汗涔涔 斗大的汗珠從額頭而落





發覺自己言語無味 面目可憎 實覺有些悽涼



似乎成了啞巴似的 即便張開了嘴 說出的話連自己都不想聽第二遍



嘔啞嘈雜 嘰嘰喳喳的



我越來越不想講話



很久沒有拿起書 上次夾入的書籤 到今天 頁數依舊





覺得自己有些猥瑣 猥瑣極了 似乎存在的價值又少了幾分



走在路上都覺得自慚形穢













我的自信心正一點一點消失 遺落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



如果你有看到 麻煩幫我撿起來



謝謝